【帮课堂】2022-2023学年初中同步精品讲义·第1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帮课堂】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第1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学习目标 | 重点难点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舒婷及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并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3.有感情地诵读并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的意象特征,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 | 1.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理解诗歌中独特的意象所表现出来的凝重情感。 2.领会朦胧诗的写作特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领悟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
1.作者简介
舒婷,生于1952年,籍贯福建泉州,原名龚佩瑜,当代诗人,朦胧诗派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诗集《致橡树》《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秋天的情绪》《心烟》《硬骨凌霄》等。她的作品意象明丽隽美,有一定的多义性,思维逻辑缜密流畅,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有直抒告白的方式。
2.写作背景
本事诗发表于1979年7月,此时中国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进入改革开放的春天,结束了过去的灾难,迎来了美好的今天,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迈进,于是诗人把压抑很久的热情化作对祖国的讴歌释放出来,这种感情是喷涌而出的感情,是不可遏制的感情,是以生命作为誓言的感情。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疲惫(bèi) 熏黑(xūn) 隧洞(suì) 蜗行(wō) 干瘪(biě) 淤滩(yū)
驳船(bó) 纤绳(qiàn) 簇新(cù) 胚芽(pēi) 笑涡(wō) 绯红(fēi) 喷薄(bó) 迷惘(wǎng)
(2)辨清字形
蜗(wō)蜗牛 饶(ráo)饶恕
涡(wō)水涡 绕(rào)绕道
锅(guō)铁锅 挠(náo)阻挠
胚(pēi)胚芽 淤(yū)淤泥
坯(pī)土坯 游(yóu)游动
(3)词语释义
疲惫:形容非常疲乏。
蜗行:形容像蜗牛一样慢慢爬行。
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也形容(文辞等)内容贫乏无趣。
驳船:用来运货物或旅客的一种船,一般没有动力装置,有拖轮拉着或推着行驶。
簇新:极新,全新。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4)诗歌朗读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所隐含的情感基调则是由沉郁、凝重到欣喜、明快。其中第一、第二节风格沉郁、凝重、低缓,第三、第四节欣喜、明快激昂。
(5)意象
是诗中的艺术形象。是客观生活中的物象经过审美再创造,渗透了主观思想感情的形象,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https://img.xkw.com/dksih/QBM/2022/10/17/3089543067795456/STRUCT/216aaf525c6643c0a1b86931a9cf1309.png]
重点梳理
【重点01】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重点02】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1.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2.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同时又用“‘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希望。这一节正是起着过渡的作用,从“贫困”“悲哀”过渡到希望之中。作者在此处的情感与第一节是一以贯之的,仍旧带着深沉与悲痛,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3.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赏析第三节,说说第三节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意象:“神话的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神话的蛛网”象征束缚生产力发展,钳制思想解放的专制统治和陈腐意识,只有挣脱了“神话的蛛网”才能诞生“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些意象在时空上大幅度跳跃,构成了立体交叉象征义,象征着祖国成长的苦难历程、再生的悲喜、新长征的开始和未来的美景。上述意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开始。作者正是用这些意象,表现着自己的欣喜与激动。
4.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什么?作者在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伤痕累累的母亲。作者在此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深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意志,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以及自由。
5.请你简要分析作者在整首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明确:作者在第一节中回望祖国所经受的苦难与现实的贫困,心中是痛苦的,悲伤的;第二节承接第一节的情感,虽然痛苦,却看见了祖辈们痛苦的希望;第三节则因为看见了簇新的理想,看到了全新的希望,作者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喜悦,是激动;第四节激动喜悦进一步得到升华,表明了要为祖国献身一切的愿望。
6.探究:这首诗读来情感强烈,除了体现在意象使用上,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作为抒情主体,作者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即用“我是……”的句式,让物化的自我形象,汇注于祖国的形象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浓烈。(2)诗的每一节,都用“祖国啊”作为结尾,这是反复手法的运用,而这种运用又使每一节的抒情呈现了不同的效果。第一节的“祖国啊”是深沉的感叹,表达出作者难以言状的悲哀;第二节的“祖国啊”是痛苦的呼唤,包含着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希望;第三节的“祖国啊”是欣喜的呼唤,流露着诗人抑制不住的喜悦;第四节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庄严的誓词,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四个“祖国啊”,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营造了回肠荡气的咏叹气氛。
【重点03】解读,深度把握诗歌内容
1.“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你是如何理解“飞天”这个意象的?
明确:“飞天”这个意象奇伟而瑰怪,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个意象虽然看起来只是表明美好的希望未变成现实,因而叫人痛苦;但是它又说明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文化,有过极盛的世纪,有着追求理想的光荣传统。这种意象的大幅度跳跃开拓了诗意的空间,引起了我们对现实和历史的思索,迫使我们去追寻那实现希望的途径与答案。
2.你如何理解“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明确: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1.方法指导:
怎样理解诗文中的借景(物)抒情
在中考题中,借景抒情的手法一般以赏析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频率较高。
[解题技法]
运用借景(物)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物)是次,抒情是主;写景(物)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物)。
2.素材积累:
朦胧诗人的代表——舒婷
20世纪70年代末,舒婷的诗作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而闻名。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思独特,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她的诗不注重对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她从关心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出发,上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舒婷的诗具有一种崭新的审美视野,能够超越以往新诗的陈旧观念,突破生活的客观规律性和逻辑性的限制,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她的诗既有着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着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真实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