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向08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
1.对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 无细胞周期
2.减数分裂的过程(以二倍体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
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
4.受精作用
1.减数分裂Ⅰ与减数分裂Ⅱ关键点比较
2.根据细胞质的分裂方式判断减数分裂中的细胞类型
注 若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质出现均等分裂,则一定为初级精母细胞;若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质出现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极体。
3.减数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变化
(1)染色体数目变化及原因
(2)核DNA数目变化及原因
(3)染色单体数目变化及原因
4.引发相关物质数量变化的四大原因
【易错点1】 误认为只要有同源染色体,就可形成四分体
点拨:并非所有细胞分裂方式都存在四分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特有的现象,有丝分裂过程中虽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进行联会,故不存在四分体。
【易错点2】 误认为同源染色体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在时间上存在“先后”
点拨:同源染色体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发生时间无“先后”,是同时进行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的等位基因也分离(此为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与此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其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此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易错点3】 关于同源染色体的5点提醒
点拨:①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但也有大小不同的,如男性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
②形状、大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染色体尽管大小、形状相同,但不是同源染色体。
③有丝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也就不形成四分体。
④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不一定导致基因重组,交换的片段所含基因也可能相同。
⑤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都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易错点4】 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4点说明
点拨:①精(卵)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卵细胞)。
②第一极体也是均等分裂,极体不参与受精作用,不是生殖细胞。
③精细胞不是精子,精细胞变形后成为精子,精子头部含有细胞核,几乎无细胞质,线粒体聚集在尾的基部形成线粒体鞘,受精时只有头部进入卵细胞,而尾部留在外面。
④精子与卵细胞发生膜的融合,这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022·北京东城区模拟)
(2022·山东实验中学检测)
(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
(2018全国卷3)
1.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点比较
2.“二结合法”图析细胞分裂的方式及特点
(1)结合分裂图像比较分裂方式及特点(Ⅰ、Ⅱ、Ⅲ依次代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
①三种“前期”比较
②三种“中期”比较
③三种“后期”比较
(2)结合细胞分裂图像识别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染色体等6项指标变化规律辨析(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利用柱形图分析减数分裂(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
(2)染色体、核DNA变化
①模型:
②判断:
“三看法”区分细胞分裂方式
(3)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或染色体与核DNA比值变化
(4)染色单体的变化
①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因染色体复制,染色单体形成;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变为0(即04N
0)。
②减数分裂
(5)同源染色体“对数”及“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2022·湖南岳阳一中调研)
(2022·四川树德中学开学考)
(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
1.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1.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装片
(1)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实验流程
2.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的原因
①一般来说,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雌配子的数量。
②雌性动物排卵排出的仅仅是初级卵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排出的细胞先在输卵管中发育到减数分裂Ⅱ中期,只有在受精的过程中才能继续进行减数分裂Ⅱ,因此在卵巢中看不到完整的减数分裂。
(2022·福建厦门质检)
(2022·浙江宁波调研)
(2022·山东·高考真题)
(2021·6月浙江月选考)
1.减数分裂与基因突变
2.减数分裂与基因重组
(1)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自由组合定律)。
(2)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3.减数分裂与染色体变异
4.XXY与XYY异常个体成因分析
(1)XXY成因
(2)XYY成因:父方减数分裂Ⅱ异常,即减数分裂Ⅱ后期Y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后两条Y染色体共同进入同一精细胞。
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种类
(1)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情况(以AaBb为例,没有基因突变和互换)如图:
(2)具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产生配子情况(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互换)
项目 | 可能产生 配子的种类 | 实际产生 配子的种类 |
1个精原细胞 | 2n种 | 2种 |
1个雄性个体 | 2n种 | 2n种 |
1个卵原细胞 | 2n种 | 1种 |
1个雌性个体 | 2n种 | 2n种 |
2.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的原因分析
(1)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基因突变。
(2)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互换或基因突变,若姐妹染色单体的其中一条有两种颜色则一定为互换。
3.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异常细胞的原因分析
(1)纺锤体形成受阻:低温诱导或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受阻,导致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多倍体细胞。
(2)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导致产生的次级精(卵)母细胞异常,进而使产生的配子全部异常。
(3)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导致产生的配子有一半异常。
(2022·山东枣庄期中)
(2022·青海西宁五校联考)
(2021福建)
(2021天津)
(2021·河北卷,7)
(2021·广东卷,16)
(2021辽宁)
(2021·6月浙江月选考)
(2021·1月浙江选考)
(2021海南)
(2021湖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