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解答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33
【案例分析】

探究名称:节气与农业生产

资料一:我国二十四节气来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人们对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的长期探索。直到今天,有关农业谚语“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大地作物种植)……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农作物基本成熟,不再耕种)”依然流传。

资料二:下图为“地球公转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和“北半球冬至日昼夜长短分布图”

思考完成:

(1)“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明”“谷雨”后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
(2)“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说出秋分日全球昼夜长短的状况,并简析我国北方地区传统农业“秋分不生田”的原因。
(3)“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据资料二说出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并说出山西省当日昼夜长短状况。
(4)说出唐代诗人韦应物诗词中“昼晷(白昼的时间)已云极,宵漏(夜晚时间)自此长”所描写的节气,并简析“宵漏自此长”的原因。
(5)“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请任选两个节气并说出与其相关的民俗文化。
2023·山西晋中·模拟预测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日月运行所总结出来指导生活、生产的知识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与昼夜变化】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注:是古代测日影定时刻的仪器,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1)诗句“宵漏自此长”说明,北半球的黑夜从夏至日这天开始逐渐变____(长/短);在二至日日影长短示意图中,符合北半球夏至日日影的是____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南阳地区农事说法: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2)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与地球公转运动密切相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都是____(自西向东/自东向西);每相邻两个节气间隔约15天,由此可推算,南阳地区小麦种植的时间大致在____(季节)。

一鼓惊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宋)舒岳祥《有怀正仲还雁峰诗》


(3)惊蛰时刻,太阳直射点在____半球。值此节气前后,惊雷响动,我国广大农村进入了一年中的繁忙的____(春耕/秋收)时节。
【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例如:清明————郊游踏青


(4)仿照例子,请你再写一个节气并说出与其相关的民俗文化。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地球运动+传统文化主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智慧,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和联合国非遗名录。每年秋分被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各地开展庆祝丰收活动,在搭建农产品展示和销售平台的同时,推动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更宣传了优秀的中华农耕文化。

材料二   中国诗词、谚语等对时节和气候丰富细腻的描述堪称二十四节气的文学说明书

诗歌
赤道金阳一照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左河水《春分》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谚语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小雪到冬至,浇麦正适时。
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材料三   地球公转轨道和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图1)、仙草简介图(图2)。

(1)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以地球的____运动为依据。“白天黑夜两均分”是因为此时太阳直射____(纬线名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的这天,我国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注:昼晷和宵漏分别是古人白天和夜间的计时工具)。
(2)南方有谚语:“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请说明大暑处于一年中的哪个月份,并从气候的角度说明广东一带大暑节气吃仙草的理由。
(3)举出两个例子,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诗词、谚语可以指导我们生产生活的哪些方面(如:“大暑吃仙草”指导饮食)。
(4)简述秋分被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积极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