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27
解析经济。

曾经,中国消费者在日本、欧美各国疯狂扫货的新闻让有识之士陷入沉思,也一度让中国品牌或多或少有一些尴尬。

材料一   示例一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沉重打击了沙皇俄国的嚣张气焰,充分暴露了俄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腐败和落后状况,成为俄国从强势地位走向衰败的重要标志。战争中,俄国军队在武器装备、训练水平、指挥能力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英法联军。由于缺少铁路,俄国调动军队和给养花费的时间要远远超过英法。而工业发展的滞后导致俄国海军只能以木帆船与英法军队的铁甲舰对抗。

示例二1921年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俄国多数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为14亿卢布,只及战前的13.8%。

同年的煤和铁的产量分别是870万吨和12万吨,为1917年的28%和4%。

示例三当今中国经济工业已经占绝对主导地位,农民的历史地位不可避免地要下降。农民,小农知识分子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现实,不接受这样的历史变化。

中国工业化被小农思想阻滞,甚至异化。工业化思想,社会化大生产在中国受排挤。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工业也被迫小农化,“责任田化”,小块化。

中国一些改革将现代企业改革为,按照小农思想的要求,搞“责任田”,划小,分到个人,实现承包单干。工业经济完全不同于传统农业经济,非要把中国工业经济变成小农式的责任田,割裂现代工业经济的社会性,联系性,这种做法错误,最终会导致经济失败。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阻碍不同时期中俄两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概括两国解决上述问题的举措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一,归纳推动工业发展的相同做法是什么?
19-20九年级·河北·自主招生
知识点:国有企业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美洲谷物传播示意图

早期工业化时代,欧洲的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的.家具、储物柜、光器以及其他装饰品来填满他们的房子,他们拥有的物品甚至超过他们最为富有的祖先。工业化也带来了剧烈的社会变化。人们从乡村涌向新兴的工业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也有欧洲移民横渡大西洋;男人、女人和孩子都被迫去适应新的家庭模式和新的工作模式......改革家们试困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影响最大的是社会主义者,他们本质上并不反对工业化,而是主张建立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一据杰里.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1)依据图A,指出美洲农作物的外传与新航路开辟时期的哪一历史人物有关?依据材料一,归纳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进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社会主义者建立了什么科学的理论体系。

材料二: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注:20世纪)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材料三:

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摘编自《列宁全集》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政策。

——摘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图A图B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你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依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工业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美能够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原因。西方国家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性事件和修正方式分别是什么?
②依据材料三图A,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从“强攻”转为“围攻”所采取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苏俄在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措施。依据材料三图B,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的政策与列宁的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政策调整及其效果的基本因素。
俄国在世界大国中一直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俄国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曲折多变。

材料一   在亚欧大陆北部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为了追赶欧洲强国的现代化步伐,它的一代君主曾以学生身份四处寻师问道,最终使它跻身欧洲强国之列。到19世纪中叶,和英、法两国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从主宰欧洲的顶点迅速跌落下来,接下来沙皇通过改革废除了阻碍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制度,俄国从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材料一中“以学生身份四处寻师问道”指的是俄国的哪位沙皇?“阻碍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制度”指的是?

材料二



(2)上图反映了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在世界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材料三   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于是,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根据材料三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概括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经济政策中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四 “1928-1937年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功,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一跃成国强大的工业国,在这一过程中,苏联也创造了独特的经济建设模式: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强国的原因是什么?苏联创造的“独特的经济建设模式”史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实力成为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001—1500年世界科技发明数量概况(数据来源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哪两项发明分别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政策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



材料四   (美国)仅1865年至1900年,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用国家的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科技方面,英国工业界满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坐享其成的思想日趋严重……在新技术成果应用方面英国日趋落后。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经费少,实验设备不足,管理混乱,科技人员地位低和待遇差成为普遍现象。

——《世界通史》

二战后,1955年至1960年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8.5%,1960年至1965年为9.8%,1965年至1970年为11.8%,日本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日本紧紧抓住科技革命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技术……教育经费在政府的预算中所占比重已超过20%,名列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首。美国又从“特需”订货等方面给予经济扶植。

——摘编自《世界通史》


(3)根据材料三,比较1870年与1913年英美两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说说两国经济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五   比尔·盖茨曾说:“不久的将来,会有这么一天,你可以不必离开你的书桌或扶手椅,就可以办公、学习、探索这个世界。”


(5)材料五中比尔盖茨的构想已经成为现实,这主要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哪一项技术成就?这一技术成就给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六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6)据材料六,谈谈你对我国如何实现科技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