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0
让文物说话,倾听历史的声音,一直是建川博物馆的办馆理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抗战这一段历史,某历史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建川博物馆,学生研究学习。
【进正面战场馆】

正面战场馆,主要以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二十二个重大战役为主要展示内容,真实地重现中日军队对决场景,下列地图再现了当年抗日战场上影响深远的四次会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首先把四次会战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序,然后在图二和图三中任选一幅说明这次会战的名称及其深远影响。
排序(填图片序号就可以):①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
名称和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进中流砥柱馆】
本馆将以地图、照片、资料、实物、历史文献、地道战、地雷战、青纱帐场复原或景观等方式陈列展示出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改后民众抗战情况。
这是百团大战中,在围
攻榆社战斗中牺牲的无
名战士。
读此图,明白血沃中华,
明白故土难舍,明白壮
士不语,明白肝脑涂地。
图五敌后抗日根据地图六敌后武工队大刀、地雷图七牺牲的战士

(2)从以上材料可知,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是谁?根据材料,举例说明其成为中流砥柱的原因是什么?
【利用数据、整体认知】

建川博物馆的抗战系列馆和中国壮士群雕广场、抗战老兵手印广场、援华义士广场……无一不是那段艰苦岁月的血火记忆。老兵手印广场,采集了全国5000多名抗战老兵的手印。壮士群雕广场现有中国壮士229人、有国民政府的代表、敌后游击武装力量的代表,还有抗战的地方武装代表……

据专家统计: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拖住和抗击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最高时达94%。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3年冬,日本在中国的陆军占据总数50%以上,最高达6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破坏及损失,按照1937年的比价,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3)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有怎样的关系?
(4)“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巨大的民族牺牲。”试从材料中找出相关数据来证明此论断。
【合作探究,牢记历生】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抗日英雄赵一曼的故乡,人们以参观一曼故居、组织纪念活动等方式纪念心中的英雄;育才路小学600学生走进李庄,了解抗战中的李庄;樊建川散尽所有的家产建立建川博物馆等……

然而同时,日本也在修改教科书否定历史真相;有的抗战遗址成为了废墟;有些抗战纪念馆游客乱涂乱画,拍出不雅照片等……


(5)抗战胜利虽74周年,但作为一名中学生,重温这段历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针对上述社会现象,你怎样看待国家和个人的不同行为,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要阐述。
19-20八年级上·四川宜宾·期末
知识点:武汉会战国共合作抗日的两个战场及取得胜利的战役抗战中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的进程及意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四年抗战”概念,是把前六年的局部抗战和后八年的全国抗战作为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来看待的……在1931年至1937年的六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并且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摘自2017年2月《求是》杂志《为什么是“十四年抗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说“十四年抗战”中局部抗战和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整个抗日战争,是靠两个战场支持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虽然败仗居多,牺牲惨重,但毕竟阻滞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但是如果离开了敌后战场对日军的牵制,离开了敌后根据地对日本占领者的骚扰和打击,正面战场坚持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

——摘自《正确看待抗战两个领导中心,中共是中流砥柱》


(2)根据材料二,说说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自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一次经典战役。

材料三   某学校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为研究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查阅了相关史料:

国内

从1840年至1945年长达100多年中华民族反抗外来入侵的战争中,除抗日战争外,其余都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举国上下共同对敌的局面,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1949年新中国诞生。

国际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牵制了日军大部分的兵力,减轻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对英、美等国的军事压力,有效地配合了远东盟军的行动。

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成为五个创始国之一,并担任常任理事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巨大伤害。中日两国要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为了和平,世界各国人民要同心协力,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摘自2017年12月13日俞正声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仪式上的讲话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1931~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节选《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学习心得书信摘抄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老是失败,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次,抗日战争可是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日本不仅侵略中国,还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了亚洲许多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支援了他们的反侵略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来得不容易呀!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一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一千亿美元…
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出战前致信将士们: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决不半点改变。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给母亲的信中说:不管怎样,我们要坚持到底不管敌人怎样进攻,我们准备不回到黄河南岸来。


(1)材料一中的电文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通电中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各举一个战例,说明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承担的作战任务,并指出中国抗战所呈现的战略态势。
(3)根据材料三中的“学习心得”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从材料三的“书信摘抄”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材料,回答问题。

【揭开序幕】

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次日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依据材料一回答,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哪一年?其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共赴国难】

材料二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之时,再度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存在两个不同的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支援、相互配合,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尽管国民政府曾经实行了消极抗战、片面抗战的路线,但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为抗击外侮,英勇杀敌,流血牺牲,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上)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艰苦抗战】

材料三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币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资料,1937年日本陆军投入侵华战争的师团,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8%以上。1938年,占其陆军总兵力的94%。1939年,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3%。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用于侵华的师团,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0%,南太平洋战场的陆军不及侵华兵力的20%。一直到1945年,拥有100余万兵力的日本陆军主力中国派遣军,在中国军民多年的打击消耗和最后的全面反攻下,不得不在中国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战地位及作用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