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8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摘编自《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二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佬”赶出国门。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又相违背,但事态的特殊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须停止。

——摘编自英国《每日新闻报》1894年8月12日

材料三纵观甲午战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日本政府早在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的时候,就已经将舆论宣传上升为国家战略,他们秘密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论战顾问,当《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纽约时报》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从而质疑克里曼;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伊藤博文说,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民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一半的胜利。

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大胜”、“倭兵无状”、“海战捷音”、“形同海盗”完全是被清军慌报军情误导,颠倒了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急劣影响。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预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战败的原因。

19-20八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
知识点: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申报》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见证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

【事件•报道】以下是《申报》对中国近代历史事件、现象的报道。

材料一: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1)依据材料一,说出造成“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的运动的名称。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英美租界银楼、酒馆、茶食等铺招牌凡有满汉字样者前惟除去“满”字,昨日起则将“满”字一律改为“新”字,如新汉酒席、新汉首饰、新汉茶食等,颇觉气象一新。

﹣﹣《申报》1911年11月6日

(2)说出材料二中令中国“气象一新”的革命的名称,材料二的现象体现该革命的哪一项政治纲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功绩。

【人物•评价】以下是《申报》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事迹的评价。

(3)请你为历史人物选择相符的评价内容,将其填入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字母)。



①:   ②:   ③:   
A评价:
数十年来专心一志,以谋中国革命,其始之也,人人无此观念,而于彼独先继之
也;屡仆屡起,人人无此坚忍,而于彼独不屈;人人不料有此伟大之结果。
﹣﹣《申报》1911年12月24日
B评价:
以此等无能无谋之人,而欲妄行帝制,宜其半途而无成矣。
﹣﹣《申报》1916年3月31日
C评价:
自知轮船之利,参用西人之法学造轮船,以为有西国船为之法式,而又悉心经
理,加意学习,庶几可以与西船相衡,并驾齐驱于海道之中矣。
﹣﹣《申报》1881年3月17日

【报业•使命】除了《申报》,中国近代还涌现出一批新式报刊,它们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材料三:1865﹣1895年各主要城市新办报刊统计表

上海香港澳门广州厦门福州汉口天津宁波其他合计
外文报刊411214525221791
中文报刊456/1034712886

﹣﹣刘文婷:《中国近代商业报刊研究》

(4)依据材料三,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〇”。

①上海是中国近代报业中心。   (判断对错)

②中国近代报刊都兴起于东南沿海。   (判断对错)

③中国近代报刊主要是外文报刊。   (判断对错)

④中国近代报刊最先由外国人创办。   (判断对错)

材料四:一般人论报纸者,以为报纸之使命不外二端:一为传达正确消息,二为建立公正舆论。自表面观之,此二者如能忠诚以为,似已尽报纸之能事。殊不知一报纸之形成,尚有若干潜在之元素焉,兹分述如下:

报纸之大众化。报纸既为社会之缩影,则报纸即为社会所有……报纸之内容既以大众为对象,故所载之消息,应以大众之利益为利益,大众之是非为是非,断不容有一毫私见存于其间。

报纸之教育化。吾人试取报纸读之,自首页以至于终了,其间无往不含有教育之意味,若者为国内政情,若者为国际局势,若者为商业金融,若者为社会琐闻,皆一一显露于眼前……此诚现实之教育读物也。

报纸之时代化。人类生活,故无时无刻不在推演之中,日复一日,进展永无尽期……报纸为时代之读物,自应随时代以进展,尤应领导大众以谋适应时代。

报纸之民族化。中国为一半殖民地之国家,职司舆论之报纸,尤应具有民族化之元素。一方面固应将旧社会的遗留,予以清除,一方面尤须努力于民族独立国家完整之使命。

﹣﹣摘编自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

(5)依据材料四,概括近代中国报纸的使命。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二     我中国衰败至今,亦已甚矣,用兵未及经年,全军同至覆没,丧师赔款,蒙耻启羞,割地求和,损威失体,外洋传播,编成谈笑之资。

——孙中山《拟创农学会书》1985年10月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国人不同的心态和原因。

材料三   纵观甲午战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他们秘密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论战顾问,当《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纽约时报》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从而质疑克里曼;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伊藤博文说,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民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一半的胜利。

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大胜”、“倭兵无状”、“海战捷音”、“形同海盗”完全是被清军谎报军情误导,颠倒了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恶劣影响。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2)根据材料三,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4)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甲午之役”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国家的强弱直接影响外交的成败。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支军队发生冲突,18948月,中日双方正式宣战。中国军队又轻易被击溃,18954月,北京被迫接受了《马关条约》。条约的条款要求中国赔款,承认朝鲜独立,割让一些领土给日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5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材料三   194210月,国民政府就晚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分别开始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美、英经过协商,主动提出废除两国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43111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新约,宣布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运权……

——摘编张岂之《中国通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四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与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被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六   20213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中美对话之际,朋友圈内流传着两张辛丑年的照片。(如下图)前者是历史上《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后者是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现场。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政府在哪场战争中战败签订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哪些领土给日本?《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媾和会议”指是哪次会议?不满“媾和会议”在中国引发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原则”是什么?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原则内容。
(5)根据材料五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采取什么政策?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标志。
(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六两幅照片中的不同现象出现的原因?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你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些什么?(言之有理即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