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9

阅读龙华区发展简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6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龙华区。下辖六个街道。以其中的龙华街道为例,1949年以来的发展简况如下:1958年3月,上级将宝安县观澜区一分为二,分置龙华乡、观澜乡。同年10月,龙华乡与观澜乡合并成立“红色人民公社”,后改名观澜人民公社(观澜人民公社的规模,大致相当于今龙华区)。1961年7月,龙华从观澜人民公社分出,成立龙华人民公社。1983年7月,龙华人民公社改为龙华区。此前,龙华一直以农业为主。至今保存的“牛地铺”、“牛栏前”等地名,是那时农业经济发展的写照。1986年10月,龙华区改为龙华镇。20世纪80年代以来,龙华镇先后建立了多个工业区,并形成了“工业路”。1988年,台资企业富士康集团在龙华投资设厂。在此前后,一批中小企业在龙华迅速发展。龙华在由乡村走向城市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请回答:

问题一:1958年3月到7月,龙华、观澜2乡,变成了“红色人民公社”,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建设什么特点?如何评价这种变化?

问题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龙华建立多个工业区,井引进富士康等企业,得益于什么政策?中国实行这一政策,是从何时开始的?

问题三:龙华区是深圳经济特区的一部分。经济特区“特”在哪些方面?经济特区的设立,有何历史作用?

17-18八年级下·广东深圳·期末
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社会变革?                                                                                                            
【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材料二表明,1956年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全国迅速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原因。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社员)工资分5—7个等级,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哪两大运动?这两大运动的危害有哪些?
(4)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习近平主席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请阅读以下材料,重温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

材料一:

   图一   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节选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在全国共建立75.6万个合作社。入社农户达96.3%,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材料三:①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事。②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材料四:


   
(1)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写出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带来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反映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发动的哪两次运动?
(4)从图1到图2的变化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召开?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农村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