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0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

材料二北宋改革其军事领导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而为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同时军队实行更戍法,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摘编自人教网《宋朝的基本国策》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太祖是如何重视文人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统治者进行军事改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政策对北宋政权的影响。

17-18七年级下·全国·课时练习
知识点:北宋的建立与统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县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材料二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材料三   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1)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在哪几个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及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看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材料三北宋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北宋改革其军事领导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而为三,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北宋重视文人的举措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的基本政策。
(4)你同意材料中“北宋重视文人的举措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受到统治者的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以自由报考为特点,这是其与历代选官制的本质区别;科举制以考试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从选人的标准来看,科举是一种以具体的、严格的,且可以明确把握的某种划一的、规范化的文化知识作为标准的公开招考选拔人才的制度,有标准化的衡量与录取人才的尺度,择优录用。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二   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枝独秀……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科举与唐诗的繁荣》


(2)据材料二指出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对这种“考试”方法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三   北宋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北宋改革其军事领导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而为三,三衡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 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北宋重视文人的举措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摘编自《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的治国政策。 你同意材料中“北宋重视文人的举措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