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69
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孕育了许多新的变革的因素,这些新因素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的转型。以下表述有八处错误,请你找出并予以修改。
(1)【政治篇】

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公车上书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孙中山从此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先后建立了华兴会和中国同盟会,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


(2)【经济篇】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史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制糖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3)【文化生活篇】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17-18八年级上·新疆乌鲁木齐·期末
知识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洋务运动的内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实现现代化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各种政治力量轮番尝试,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引进西方制度的探索,无不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摘自《历史纵横》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历程:

第一阶段19191949年,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第二阶段1949-1978年,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以及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第三阶段1978-2012年,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982年邓小平又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时代的命题。

第四阶段2012年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6万亿元人民币,是1978年的27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187倍。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摘自人民日报“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观察

材料三   英国的现代化历史堪称全球现代化的经典模式。以1500年为开端,在外部世界的影响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海外殖民、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一波又一波的历史浪潮终于把英国推上世界现代化的前沿,造就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型。

——周穗明《现代化:历史、深化与反思》

材料四   19世纪,美国完成了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领土的扩张,西部的开发,科技和制度的创新,经济能量的空前增长,国内市场的拓展,推动美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转型。进入20世纪以后,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完成,美圆逐渐成为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北美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1840—1919年中国在技术、制度方面探索的史实。并总结这一时期现代化探索中的教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回答,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方面实行的政策或措施是什么?(写出三方面)1978年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具体举措有哪些?(写出两例)并说出这些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是什么?请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历程的特点。
(3)材料三中“一波又一波的历史浪潮终于把英国推上了世界现代化的前沿”,这里的“历史浪潮”指的是哪几次历史事件?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请回答,19世纪推动美国社会发生深刻转型的有哪几方面因素?(至少答出三方面)请说出这一时期美国科技创新的成果是什么?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新经济”,其特征是什么?
(5)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具体史实,请说明英、美两国现代化进程的相同之处。
(6)综上所述,你从中西方现代化历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历史材料题
所谓近代化是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上的理性化。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李鸿章、曾国藩等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破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于是,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相继领导了谋求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运动。

材料三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新生的国家政权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一场高举“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材料一中李鸿章、曾国藩等掀起的“自强”“求富”运动是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谋求“民主共和”政治变革运动,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什么说《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并概括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历史性大转型”的起点鸦片战争
资产
阶级
探索
派别救亡图存事件主要救国方略
维新派                                实行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                                                              
进步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近代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快炮,同样的铁甲战船就干不过小日本,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开始学思想……

——《袁腾飞说中国历史》下

材料二:


材料三: 几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改成为平等社会。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四: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实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的学技术、学思想分别指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归纳材料一这几个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
(2)材料二中“轮船招商局”创办人是李鸿章,请再举一家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生纱厂”的创办人是张謇,为挽回国家利益.发展工商业,他提出什么口号?
(3)材料三中提及了孙中山先生的哪些 “丰功伟绩”?
(4)从材料四中,列举“新兴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5)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