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同时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涌现出了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对外开放以来,特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请用一句话评价材料一图片中的人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试举一例在建国后党的历史上最能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会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文革”结束初期是如何“打破思想僵化”的?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国党和政府在农村是如何“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的?随后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上又做出了什么调整?
(3)根据材料三,归纳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五个经济特区中,哪一个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代表?
(4)你能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得出哪些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017·湖南长沙·模拟预测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改革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一心救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根据材料一,“开天辟地”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哪次会议?
(2)根据材料二,1978年,在哪次会议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根据材料二,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说说为什么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且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材料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四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1984年2月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写出哪座城市被称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4)根据材料四,说说经济特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了哪些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努力的基础上,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2023311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并列举史实说明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2)指出材料二“4个经济特区”中,被称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的经济体制名称。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一个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主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为“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材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2)我国“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主要是指在农村实行哪一制度? “80年代中后期”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3)十四大确定的改革目标是什么?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