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6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南方传来洋炮的轰鸣,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这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化的变革一直没有停止,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转型,但发展相当缓慢。
材料二1898年,康有为在《请厉工艺奖创新折》中,建议将中国“定为工国”,“成大工厂以兴实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崇尚通过发展实定来振兴中国,因而形成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1)阅读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艰难起步的这次改革是什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什么重大影响?“南方传来洋炮的轰鸣”指什么事件?
(2)请用史实证明“从这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化的变革一直没有停止”。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是谁?请写出一位。
(4)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014·河南郑州·一模
知识点:洋务运动的评价戊戌变法的经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很多大事,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材料二: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有西方史学家认为,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导致的后果就是整个中国陷入“大动乱”,但中国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一后果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材料四: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1)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请回答:
(1)说出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次战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迫进行的”改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次改革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3)阅读材料三,说出西方史学家评论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4)材料四介绍的是哪次会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不同阶级的人们进行了艰难的近代化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

——摘编自《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维新派反复强调“兴民权”“开议院”的重要性,认为日本和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国家赖以富强的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又专折奏请立宪法、开国会,认为“此实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

——摘编自杨立强《清末民初资产阶级与社会变动》

材料三 “民国”取代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迫进行的”改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次改革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进行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取代“帝国”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的具体表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