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封建专制时代的中国,只有这一制度刻意显示了公平公正。这一制度淘汰了陈规陋习,拓宽了发现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质量,对维护封建政治统治十分有利,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先生称这一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习骅《中国历史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

材料二   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双重之异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行省制度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式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在中央对政治制度改组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朱元璋为了监督臣民还设立了什么机构?
23-24七年级下·河北邢台·阶段练习
知识点:科举制的影响、评价行省制度加强君权的措施(明)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元朝的大一统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完成问题。

【马背上的征服】

材料一:在元朝以前,尽管也有边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并建立自己的政权,却从来没有能够统治整个中国,但蒙古人崛起以后,经过了70多年的军事征伐,终于把中国的绝大部分统一起来,形成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元帝国。



(1)“蒙古人崛起”与谁有关?谈谈他在历史上的功绩。
(2)“疆域空前辽阔的元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是谁?你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文明下的统治】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3)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4)举例说明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历史上的定位】


(5)综合以上探究完成填空:元朝是一个________的国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制度,曾经历多次调整与演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曰:“陛下之言……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太祖即吴王位,其年十二月设拱卫司,领校尉,隶都督府。洪武二年改亲军都督府,统中、左、右、前、后五卫军,而銮仪司隶属……十五年罢府及司,置锦衣卫。

——《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这些举措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策略?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述明朝初期朱元璋强化专制的具体措施。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