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4 引用1 组卷2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启动,其意义重大。在上海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肖林看来,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国家战略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更高层次推进改革开放的积极尝试。   
——《人民日报: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引领开放新格局》
材料二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视察上海时的讲话》
材料三 今日浦东,不断吸引着世界一流竞技选手。7家国家级要素市场、13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4000多家贸易公司、3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每年上百次国际性会展,使浦东初步展示出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研发中心、营运管理中心和会展中心的风采。浦东,以上海市十二分之一的面积和十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市五分之一的GDP和四分之一的外贸出口o浦东GDP12年增长了18倍,人均GDP从1990年的不足1000美元上升到去年的7700美元。
——《伟大构想变成瑰丽现实——今日浦东走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在哪一次重要会议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当年,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3)上海在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中曾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据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你认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与近代中国上海的开放有何根本不同?自贸区的设立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13-14九年级下·江苏苏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鸦片战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和截面折射出时代的印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知识结构中的历史印记】

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图示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卷相应的括号内划“正确”;违背了材料一图示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划“错误”;是材料一图示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未涉及”。
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②戊戌变法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④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不断探索精神。
【图片中的历史印记】

(2)图1说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图2说明我国摈弃了过去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了什么经济体制?
【文字中的历史印记】

材料   今日浦东,不断吸引着世界一流竞技选手。7家国家级要素市场、13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4000多家贸易公司、3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每年上百次国际性会展,使浦东初步展示出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研发中心、营运管理中心和会展中心的风采。浦东,以上海市十二分之一的面积和十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市五分之一的GDP和四分之一的外贸出口。浦东GDP12年增长了18倍,人均GDP从1990年的不足1000美元上升到去年的7700美元。

——《伟大构想变成瑰丽现实——今日浦东走笔》


(3)过去被上海人嫌弃的浦东,如今的展现出何种风采?我国已经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何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改革开放的积极影响。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视察粤、闽、沪等地时的讲话》(1984年)

材料二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上海发展的问题,更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年1月28日)

材料三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 新华社北京2017年4月1日电


请回答:
(1)我国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主要分布在哪一个省?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好处。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与“经济特区”相比,“国家级新区”在目标和功能定位上有何侧重?
(3)《人民日报》评雄安新区时称:“燕赵大地上,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正在拉开帷幕。”据材料三,指出中央对“雄安新区”的定位是什么?
(4)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我们应当如何面对?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不断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中国强大的力量给一些地区留下了很深印象……所到之处,以礼待人,尊重当地风俗……因而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
——王赓武《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第一次崛起时开通的一条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名称。
第二次崛起时“……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带动日本进行了什么改革?
第三次崛起时“中国强大的力量给一些地区留下了很深印象”的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当乾隆皇帝津津乐道自己的“天朝上国无所不有”时,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乱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天体运行……
(2)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朝时期我国已落后于西方国家。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落后局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启动,其意义重大。在上海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肖林看来,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国家战略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更高层次推进改革开放的积极尝试。
——《人民日报: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引领开放新格局》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在哪一次重要会议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农村改革主要实行什么制度?当年,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崛起?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