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95 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棉纺业为中心,兴办一系列辅助企业,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大生民族资本集团。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和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一南通博物苑,并且面向公众开放。此外,他还创办图书馆、医院、印刷机构、公园和剧场等。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875 年,孙中山入村塾读书,1878年随母赴檀香山,先后在檀香山、香港等地较系统地接受西式近代教育,并成为西医医师;19世纪末期,目睹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摘编自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历史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促使孙中山人生规划调整的原因。
(3)综上所述,对你的人生规划有什么启示?
2024·河南信阳·二模
知识点: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张謇及实业活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19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图B 黄兴绝笔书

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本人也曾经参加了这次民主革命,当了一名战士,吃七块二。当时程潜先生就参加了,他是师长,虽不是我的顶头上司,但地位比我高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材料三


图C   张骞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1896年春天,张謇与他人筹划创办大生纱厂,于1899年5月正式开始纺纱,当年便有赢利……1914至1921年这八年中,大生一、二两厂利润高达1000万两以上……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创立了学校、图书馆、博物苑、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机构……然而1924年,军阀混战,天灾不断,“状元企业家”张謇破产了。后来,胡适为他的传记作序,称他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曾国藩创办这些洋务工业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材料二中“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图 B 中黄兴写下这封绝笔书后,参加的起义有什么意义?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改变。
②根据材料三,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生纱厂在1914至1921年获得高利润的外部条件。结合张謇创办实业的历程,概述胡适为什么称张謇为“英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哪一部门? 综上所述,近代前期各阶层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分析其失败的根源。
近代以来,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独立富强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工业起步于哪一运动当中?

材料二: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试图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期待以政治近代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孙中山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为改变封建制度,实现政治近代化所做出的努力而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为此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1914年至1921年这八年中,……大生一、二两厂利润高达1000万两以上。20世纪20年代,张謇的企业处境艰难,濒临破产。

——摘编自《大生纺织公司年鉴》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的救国主张是什么?推动张謇企业在1914年至1921年快速发展的外因是什么?

材料四: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实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4)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5)综上所述,你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近代以来,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独立富强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洋务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提出的口号是什么?并据材料归纳这场运动的作用。
材料二: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试图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期待以政治近代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展开开辟道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初康有为、孙中山、胡适等资产阶级代表为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实现政治近代化所做出的主要努力。
材料三:清末状元张謇曾说:“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为此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1914至1921年这八年中,……大生一、二两厂利润高达1000万两以上。20世纪20年代,张謇的企业处境艰难,濒临破产。
——摘编自《大生纺织公司年鉴》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的救国主张并分析推动张謇企业在1914年至1921年快速发展的外因。
材料四: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实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4)从材料四中,列举“新兴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5)综上所述,你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