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6
康有为,戊戌变法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上,人们对他与维新变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赵尔翼《清史稿》

材料二   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人物原因分析
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如何能够成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两则材料中关于康有为的相同信息。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两个人物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
2024·四川德阳·三模
知识点: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赵尔翼《清史稿》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两则材料中关于康有为的相同信息。

材料二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的几年,一直在为变法做着准备。全国议论时政,宣扬变法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指出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定国是诏》,表示变法决心,异常短暂的改革开始了。

——童超《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变法”得以实行的原因。

材料三   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反对;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材料四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和中国国情不同……只是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帝上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了。“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康有为、梁启超先后逃亡海外。戊戌变法失败了。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3)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哪些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一场“自救运动”,洋务派官僚……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及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一些成就,是近代中国进行的第一次经济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社会变革。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维新派在变法的过程中他们依靠的始终是光绪所代表的皇权。然而,实际上光绪手中并无实权,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慈禧太后的限制之下,因此,光绪所代表的只是皇权的形式,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皇权的代表。

——摘编自刘睿《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三   1901年带来了新的历史特点,这特点是国内斗争的空前激化和革命高潮的正式涌现。中国人民与清政府的矛盾,成了反帝斗争的突出课题,革命的锋芒指向了清政府。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革命派思想,却完结在……那个悲惨的胜利中。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材料一图中人物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中的哪一位?根据材料一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01年出现“新的历史特点”的原因,并指出“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革命派”的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派的主要活动(部分)

时间主要活动
1895年5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1895年8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1896年1月上海强学会创刊《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
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创办,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

材料二:在朝廷内部和地方上,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但缺乏可以依靠的社会基础就终究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康有为、梁启超设计的建设中国的方案是全方位的近代化,涉及政治制度、工商业、军事、文化教育等,他们大张旗鼓的要全面的改造中国。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摘编自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派为推动变法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简述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为变法而牺牲的“戊戌六君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