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7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各项举措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西周和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指出从西周到秦朝中央对地方管理变化的趋势。

材料二   唐朝在中央设立政事堂,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都是宰相,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所以宰相多至一二十人。宰相在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宰相设置的特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用明清时期的一项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材料三   对于宋朝来说,榷场贸易更重要的考量是减少边境的威胁。天圣四年七月,就有中书上书称,榷场的设立不是独利的贸易,而是要南北往来。宋朝向金输出香药、茶叶、棉花、犀角、象牙、书籍、外洋舶货。金朝出口北珠、毛皮、人参、银等。作为两国的贸易窗口,即便是在交战时期,双方的主要榷场仍没有关闭。两国之间的交流脉络得到了延续。

——摘编自《宋代边境线上的“榷场”贸易》

(3)依据材料三、分析宋代榷场的作用。
2024九年级下·湖北·专题练习
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贞观之治宋代商业军机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各项举措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西周和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指出从西周到秦朝,中央对地方管理变化的趋势。

材料二   唐朝在中央设立政事堂,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都是宰相,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所以宰相多至一二十人。宰相是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宰相设置的特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用明清时期的一项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材料三   唐朝至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唐朝道—州(府)—县
北宋路—州(府)—县
元朝省—路—府—州—县
明朝布政司(省)—府—州—县
清朝省—府—州—县

材料四   秦汉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基本按山川地形的状况来设置,虽然方便统治,但也利于割据者据险称雄,对抗中央。元朝统治者在行省的置划上打破了自然疆界,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极力不使某一地区成为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在边远地区直接设官管理,建立与内地类似的行政区,加强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

——摘编自吕建中《世界古代的行省制度》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说出行省设置的意义。

材料五   朱元璋称颂孔子为“万世帝王之师”,说“四书五经如五谷,家家不可缺”,规定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等。朱元璋命人删去《孟子》中不合己意者85条,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等,编成《孟子节文》,作为诸生学习的根据,删去的部分不准学习

——摘编自安震《千秋兴亡:明》


(4)依据材料五,分析朱元璋推崇儒学和删减《孟子》的做法是否矛盾并解释理由。
隋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制度建设、民族交往,还是在对外交流方面都展现了它的卓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科举制)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唐蕃关系示意图》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三: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并概述科举制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说明唐朝以“宗教往来”的形式进行对外交往。依据材料三,概括唐朝频繁对外交往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