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36
某班开展了以“探寻中华文明辉煌历史”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1)图一中“丞相”掌管的是哪一事务?请写出图二反映的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名称。图三是元朝行政机构图,请填写A、B两项内容。
【科技文化篇】

材料二:培根在评价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时说“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栋林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科学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材料二中“在文学上”指宋代的哪一发明?“在战争上”的发明出现于哪一朝代?“在航海上”的发明指的是什么?
【建筑工程篇】

材料三:打开中国地图,有两条雄踞在中华大地上的“人工巨龙”……一撇一捺,一刚一柔,交叉在北京,形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勤劳勇敢、奋斗进取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和生生不息的文化象征。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涉及的两个大型工程在明朝修建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说明这两项工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哪些精神?
(4)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何感受?
2024·吉林松原·一模
知识点:行省制度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发明与使用明长城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制度篇】

材料一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节选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摘编自《道园学古录》

(1)材料一中《及第谣》反映了古代的哪一制度?据《道园学古录》节选写出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制度。

【科技篇】

材料二   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2)材料二中的“在文字方面”和“在航海上”的发明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种机械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共同影响。

材料三   下列四幅图是明朝某一科技巨著的插图,这部书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3)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图片出自哪部巨著?它享有什么盛誉?

材料四   (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为主;……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4)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

【建筑篇】

材料五   打开中国地图,有两条雄踞在中华大地上的“人工巨龙”……一撇一捺,一刚一柔,交叉在北京,形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勤劳勇敢、奋斗进取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和生生不息的文化象征。

——摘编自《追根溯源大运河,千年文化谱新篇》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五中A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依据材料五说明这两项工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哪些精神?
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至今仍然闪耀着无穷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科技篇】

材料一   培根说过:“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


(1)材料一中的“三种机械发明”是指哪三项科技发明?

材料二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键”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
【文学篇】

材料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诗词文赋争相辉映,璀璨夺目。随着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也发生着变化,到明清时期,大体上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高文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建筑篇】

材料四   打开中国地图,有两条雄踞在中华大地上的“人工巨龙”……一撇一捺,一刚一柔,交叉在北京,形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勤劳勇敢、奋斗进取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和生生不息的文化象征。

——摘编自《追根溯源大运河,千年文化谱新篇》



(4)根据材料四及上图中所示,两条“人工巨龙”中的A代指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依据材料四说明这两项工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哪些精神?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