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
【衣冠天下与中华文明】

材料一: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决定进行军事改革,训练骑后制敌取胜。要发展骑兵,就需要进行服装改革,具体的做法是吸收东胡族及楼烦人的军人服式,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将传统的套裤改成连为一体的裤子。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胡服骑射”的故事。

材料二:唐朝的恢宏艳丽在女子服饰上鲜明地表现出来,那种睥睨一切的大气令人叹服。妇女们的审美需求是如此的强烈和大胆,以至美、新、奇成为了服饰乃至生活的重要标准。妇女服装的款式、面料都极为丰富多彩,有汉族式的,各种少数民族式的以及来自域外的;面料则上自极为贵重的百鸟羽毛、绫罗锦缎,下至普通的沙麻之属,应有尽有。

材料三:中国历史悠长,服装又最重求新求变,这种变化是与审美观念、社会环境等种种因素相关联的。中国幅员辽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也发展了与本民族的地域、习性等相适应的服装文化。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也更会促使中国服装文化的发展与丰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能籍、乔巧玲著《中国服装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胡服骑射”反映出的服饰变化,并说明导致该变化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并由此说明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2024·甘肃武威·二模
知识点:七雄征战衣食住行与精神风貌衣食住行的变迁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服饰文化体现时代精神。

材料一胡服服饰盛行,与初唐、盛唐时期少数民族大量涌入或定居有关,各种穿着的服饰必然影响唐代的社会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氛围中,男人们由于战争和武备的需要,率先使用胡服服饰,使胡服服饰在唐代社会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两京、大都市中的皇亲国戚无不竞相模仿,上行下效,胡服、胡妆便成为时世风尚,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之特有现象。

——摘编自程旭《唐韵胡风》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胡服服饰成为时尚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胡服在中土流行,不能仅用猎奇心理来解释,除了胡服的便利和实用性之外,更反映出唐代士庶对异族习俗的包容心态,而这种包容心态则是建立在自身文化强大的自信心之上的。

——摘自李星明《唐墓壁画研究的独特视角》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说唐朝人拥有文化自信的原因。

材料三辛亥革命时期旗袍的演化进程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服装发展的典范,尤其是“改良旗袍”出现更是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服装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碰撞,造就了中国服装的革新发展。

——摘自张玲《关于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服装”演化进程的研究——以旗袍为例》

(3)材料三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社会习俗哪一方面的变化?除此之外,依据所学再举出辛亥革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一例并说明其影响。

材料四

参与本届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的设计师罗峥说:“该设计力求把中国传统元素与国际设计理念相结合并加以创新,提炼出一种时代的中国精神来展现中国的文化内核,形成新的东方美学,高我们在国际社会的辨识度,增强中国自己的文化自信。”

(4)依据材料四,谈谈你对2014年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理念的理解。

唐风宋韵留给后人无限遐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恢宏艳丽在女子服饰上鲜明地表现出来,那种睥睨一切的大气令人叹服。妇女们的审美需求是如此的强烈和大胆,以至美、新、奇成为了服饰乃至生活的重要标准。妇女服装的款式、面料都极为丰富多彩,有汉族式的,各种少数民族式的以及来自域外的;面料则上自极为贵重的百鸟羽毛、绫罗锦缎,下至普通的沙麻之属,应有尽有。

材料二

             A: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小美在历史学习中发现,严复、陈寅格、钱穆等著名学者都曾评价,当今社会的很多现象大都为宋人所造。小美尝试考证当下都市生活习以为常的“饿了么”“美团”等外卖服务是否在宋朝也有流行,据此,搜集到以下史料:

说明:图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左手提两个饭盒,右手拿着两双筷子,身上系着围裙的饭店小伙计,正从饭店出去,准备去给客人送餐。

材料三

朝代作者著作节选内容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笔记体)
B:孝宗皇帝孟享(宗庙祭礼)回,就观灯买市……宣押市食(宜召内侍点外卖吃食)……如李婆婆羹、南瓦子张家圆子。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笔记体)
C: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处处各有茶坊、酒肆……下饭鱼肉等铺。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明朝冯梦龙《醒世警言》(小说).D:第三十一卷《郑节使立功神臂弓》里有这样的描述:一个闲汉,一个筐子,一把刀,几块牛肉,送到顾客面前,当面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并由此说明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
(2)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划分,材料二、三分别是什么类型?按照史料价值可以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也叫直接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第二手史料是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上述ABCD四则史料,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有____(填代号)。
(3)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外卖服务早在宋朝也有流行”是否可信。
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显著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高中语文读本》必修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材料二:“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秦帝国”的“统一文字”是什么?据材料概括文字统一的影响。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逐渐“汉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鲜卑族的改革……这一时期,胡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战乱中相遇,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这些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思想不局限于一种,为隋代大一统和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做了充分铺垫。

——高畅《魏晋时期胡汉冲突下的文化交融》


(3)材料三中“鲜卑族的改革”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有何影响。

材料四: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文化的特点。列举一例唐代“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的典型事例。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