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繁衍和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中华民族,建立起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并创造出灿烂悠久的交通历史 。

史料

朝代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秦朝
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元朝

材料二

     

     

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勇敢出来应募,他西出长安,穿过河西走廊,途中被 匈奴抓住,他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始终不忘使命,历尽艰险到达      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先后途经占城、 爪哇、印度、红海,最远抵达       东海岸地区

材料三   当今中国的水陆空大道整合起复杂阻隔的地理单元,疏通无数远离人间繁华的 聚落,使之共享协调相通的进步。自国家诞生之时起、交通就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设施,是国家版图绘制的最有力线条,交通网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版图同构匹配。

(1)根据材料一,将史料所述的历史现象与对应的朝代进行连线。
(2)根据材料二识读历史地图,将两处      依次补充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明两朝能够开辟对外交通线所具备的条件。
(3)综上所述,你认为中国古代水陆交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2024·贵州贵阳·一模
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张骞通西域元朝商业和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

材料一 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从他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

材料二 十一至十三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宋朝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

——吴钓《宋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使宋朝“大航海时代”来临的最重要技术条件是什么?

材料三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3)材料三中的“专门机构”是什么?写出当时的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材料四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哪个朝代。陆路和海路通的畅通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五 明朝前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里?依据材料五指出此次远航的历史意义。
(6)以史为鉴,可以明智。根据以上对外交往的史实,你认为对于我们国家今天的对外交往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人类文明是多样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文明的融合与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早的文明产生于西亚两河流域(约公元前3500年)和埃及尼罗河流域(约公元前3500年)。此后,南亚印度河流域(约公元前2500年)中国黄河流域(约公元前2100年)和爱琴海克里特等地区(约公元前2000年),也出现各自文明,产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批国家。在人类历史上,国家的形成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表明人类财富积累已达到相当水平,内部的阶级分化也发展到一定程度。

——摘编自朱寰《世界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远古“文明”的相同之处(至少两点)

材料二

(2)从史料来源的角度而言,材料二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有哪些?(写出图片编号即可)请任选一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史料价值。

材料三   公元前4世纪,……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和养蚕技术、铁器、造纸术等都陆续西传,中亚的特产如胡桃、石榴、芝麻、胡豆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等国贡献而来。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3)材料三中“公元前4世纪”建立“帝国”的人是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的人是谁?分析这两个事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

材料四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郑和船队先后拜访了亚洲和非洲近30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沿岸。郑和船队…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将文教礼仪等中华文明、技能技术传播到海外,也将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

——摘编自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文明的高级形态》

(4)依据材料四,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地区的文明。
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

材料一   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十一至十三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宋朝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千万贯……

——吴钓《宋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材料三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材料四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材料五   明朝前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从他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使宋朝“大航海时代”来临的最重要技术条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专门机构”是什么?写出当时的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哪个朝代。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有何积极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7次远航的起止时间?最远到达哪里?依据材料五指出此次远航的历史意义。
(6)以史为鉴,可以明智。根据以上对外交往的史实,你认为对于我们国家今天的对外交往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