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17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读图学史—构建时空观念】

(1)观察两幅形势图,写出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研读史料—进行历史解释】

胡人牛耕图摹绘

自敦煌壁画
(2)上图反映的民族交融体现在哪两个方面?这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史论结合—感悟家国情怀】

孝文帝明知鲜卑族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3)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少数民族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孝文帝改革,以“改革·交融”为主题,写一篇150字的历史小短文。
2024九年级下·辽宁·专题练习
知识点:秦朝的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各大国与邻近的少数民族部落方国发生战争,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也很普遍,于是,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此外,本来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不断吸收中原华夏文明成果,融入华夏族并被中原各国所认同。战国时,不断扩大的华夏族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为秦汉“天下为一”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田旭东、周苏平、王美风《文明的历程》

材料二   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族人民加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汪高鑫《汉代的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材料三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摘编自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位为“汉通西域”作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结合史实说明“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3)结合所学知识,“使其整体的汉化”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此时期民族交融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