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48
近代以来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材料一:五四运动时正在游行的北大学生材料二:恢复高考后第一次考试的考场
材料三: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

材料四:科举一日不停,民间相率观望,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绝无大兴之望。

——1905年《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折》

材料五: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使得北京大学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

——中国历史第三册

材料六: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目前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

——2023年《求是》杂志

(1)京师大学堂创建的背景是(     )。(双选)
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D.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2)材料二显示了中国恢复高考制度的情景。推测恢复高考制度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基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教育的发展”的认识。
2024·上海闵行·二模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经过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五四运动新式教育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教育关系着国运的兴衰、民族的未来,一部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振兴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0年代至1890年代清政府新开设的专门学堂统计表(部分)

1865 年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校
1866 年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校
1879 年天津电报学堂
1882 年上海电报学堂
1886 年天津武备学堂
1887 年广东水师学堂
1893 年天津军工学堂

﹣﹣整理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它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准备设立天学、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头衔。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蔡元培在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大本营。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民国)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又奉命迁云南……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增设师范学院……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新式学堂主要注重哪方面人才的培养?这些新式学堂的创办者,属于什么派别?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学堂主要学习什么内容?

(2)材料二中的京师大学堂创办于哪一历史时期?当时有哪些著名的改革家?请列举两个。

(3)材料三中的“新思想”主要是指什么思想?当时,除了北京大学之外,还有哪一份杂志也是“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阵地?

(4)材料四“二十六年”是指公历哪一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哪一地区?与前三则材料相比,材料四属于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第几手资料?

(5)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史有何特点?(提示:可从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

近代以来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包括我国的教育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教育】

材料一: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1)材料一中的京师大学堂创办于什么历史时期?
(2)北大的校风能使你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件大事?

材料二:19059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3)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现代教育】

材料三:我国小学、初中入学率统计图:



(4)从材料三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78年后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四:“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邓小平文选》


(5)依据材料四,结合材料一、二、三,你有何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