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49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居地可以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九、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礼》

材料二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浪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2)材料二呈现了哪两种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23-24七年级下·广东珠海·期中
知识点:少数民族的内迁“天可汗”唐与回纥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民族交融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松赞干布迎回公主后,百姓对文成公主非常喜爱,一首藏族民歌《唉马林儿》唱道: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你。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有一百头驯良的牦牛欢迎你。

——芈一之《文成公主与汉藏关系》

材料二



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1)材料一叙述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朝代? 该事件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民族政策?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