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同时附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

“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是实行集中经营的,但是也需要有一定范围的分散经营作为补充。……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都将列入国家计划,由生产单位按照计划进行生产,……有一部分产品将不列入国家计划,……作为计划生产的补充”……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1958621日社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   在中国的经济中出现了一些部门之间比例失衡的现象,开始感到工业原料的不足,许多产品的质量都降低了。允许加快小型冶金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物力和人力的分散,导致了日用品生产的急剧减少。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的是,在1958年下半年建设了90多万个小型冶金企业,吸纳了8000-9000万农民。如此多的农民在农忙期间不参加农活,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庄稼没能完全收获。

材料四   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共八大提出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石油工人怎样的精神?在这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请列举出除“铁人”王进喜外的一位模范代表人物。
23-24八年级下·河南周口·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共八大的召开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不断创新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历史事实证明,“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村农户构成变化表(单位:户)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6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47

355

0

4

0

7

(1)导致材料一中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说明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哪一运动的开展?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当时开展这一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1958年6月21日社论指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1958年8月3日社论指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材料四:小岗村生产队收入对比表

安徽凤阳小岗村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4)据材料四,概述小岗村发生的变化。这一变化与哪一政策有关?
(5)你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1953年农、轻、重比使(%)1957年农、轻、重比例(%)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52.843.54.5
轻工业29.629.212.8
重工业17.627.325.4
(1)从材料一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规划的?

材料二: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大代表。人们把选举的日期当作节日,张灯结彩,庄严隆重地行使怕选举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

(2)依据材料二,指出空前规模的基层选举是为哪一会议的召开做准备?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一法律文献?

材料三:1953年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手工业经济分散,劳动分散,劳动生产率低……在城市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使党不得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业、手工业生产领域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根据材料三回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的实质是什么?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一项创举是什么?

材料四: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1958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路线的指导下出现了哪两次严重失误?

材料五: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挥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5)材料三中的现象出现在什么特殊背景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什么问题?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