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案朝,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划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晚唐诗人皮日体在《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三   汉代选拔官吏,注重德行,而德行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清议也缺之确凿凭证,后来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康,父别居”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人不问才德,只看门第的高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后来通过科举制,用考试办法审查应试举子的如识才能,比较客观全面。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其所辖地方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结合所学,指出实行这种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哪位皇帝时?他设置了什么考试科目?科举制的设立有什么意义?
23-24七年级下·广东揭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影响、评价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选拔官吏,注重德行,而德行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清议也缺之确凿凭证, 后来出现了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人不问才德,只看门第的高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实行科举制度,用考试办法审查应试举子的如识才能,比较客观全面。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材料二   部分课程中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内容

语文

历史

美术

音乐

《范进中举》里写到:到 出榜那日,家里 没有早饭的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 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 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康有为认为: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道情时文叹
徐灵胎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是求才计,谁知道变作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 皇?……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道情:曲艺的一种)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文化》等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出现前人才选拔存在的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学习主题,并对其进行简要论述。(主题明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有提升)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