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0
【制度篇】

材料一   由远古“天下为公”的禅让制演变成后来父位子承的“天下为家”的世袭制对解决王位的继承问题是有其优越性的,这至少可避免因对先王后代的杀殉而造成的社会动乱及人口减少。另外,“为王不贤”是导致夏、商和周亡国的主要原因。而“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的王位世袭制则是导致“为王不贤”的关键。

——《中华文化常识速读》

材料二   周国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得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成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

——《万古长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三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材料四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王位世袭制的优缺点。
(2)材料二中“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措施。材料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哪一制度?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3-24七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
知识点:王位世袭分封制商鞅变法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传承中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   分封诸侯只能是权宜之计,彻底废除封建制度势在必行……封建制式邦国制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必须死在沙滩上。只不过,最好是安乐死。于是,汉武帝给了温柔一刀。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出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初在治理国家上主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具体办法。
(3)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秦朝为“维持统一”在地方建立了什么制度?并指出其对后世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温柔一刀”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改革和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制度?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据材料概括,该制度封侯的对象是?

材料二: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措施。材料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3)为了避免乱象重现,秦始皇在地方上进行了怎样的制度创新?为加强对全国统治,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政权机构中掌管行政事务的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