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3
古代陵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汉景帝阳陵陶俑

随葬俑人物相貌区分度高,且神情严峻、目光锋锐,呈现尚武、强悍的风范。随葬俑人物面貌线条柔和圆润,面带微笑,神情舒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俑》

材料二: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群

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沿袭汉文化传统,其中圆形封土基底体现洛阳风格。牵手俑身穿左衽大袖袴褶,袴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骑马所穿的套装,至南北朝时已融入汉族特色。洛阳北魏大墓出土东罗马帝国时期金币1枚。

——摘编自刘连香《洛阳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风”与民族文化交融》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的风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洛阳出现北魏墓葬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归纳北魏在民族交往、对外交流方面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墓葬风格的主要因素。
23-24七年级上·广东·期末
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墓葬是对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周时代宗法制盛行,它强调同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在这种制度下,死者同族而葬。王室家族墓地既葬历代国君,也陪葬关系密切的大贵族。《周礼》记载“先王之葬居中”“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

——摘编自李如森、刘云伟《试论战国族坟墓制度的崩溃与衰亡》

材料二   “独立陵园制”的确立当以秦始皇陵园为标志,汉代进一步完善化。这些皇陵不与继任者共享墓地,一陵独尊,占地规模往往十分巨大,秦始皇陵的陵区甚至达到五十多平方公里,过去是无力营建这种规模墓葬的。

——摘编自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材料三   北魏以来,北方墓葬的墓室形制以孤方形墓为主,这种墓早期集中于鲜卑族起家的河套地区,后来逐步扩散。这些墓葬的随葬品中,有时会有一些稀罕的物件,比如北周李贤墓就出土了来自中亚巴克特里亚的鎏金银瓶和伊朗风格的玻璃器。

——摘编自倪润安《西魏北周墓葬的发现与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入葬商周王室墓地的基本条件,并指出影响王陵与陪葬墓的位置安排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皇陵“独立陵园制”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弧方形墓室的墓葬形制由河套地区扩散开来的原因,指出与“稀罕物件”出现在北朝墓葬有关的历史事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两位人物。

材料二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群雄割据,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鼎立并存。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高潮。这就促使各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

——摘编自张玉林《论历史上民族迁徙主要原因及社会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高潮的原因。指出此时的民族关系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