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3
某校举行了“云游春秋战国文化馆,争当文化传承与保护人”的活动,张老师设计了以下任务单,请你根据任务单,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   【图文结合一探究背后原因】

卡片一
卡片二
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各家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不仅是空前的,在后世历史中也属罕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任务二   【史料解读一心系家国天下】

卡片三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任务三   【史料解读一承担时代重任】

卡片四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任务一的材料并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卡片二中的“学术繁荣”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任务二的材料并结合所学,诸子百家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
(3)根据任务三的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文化繁荣”局面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23-24八年级上·广东珠海·期末
知识点:铁犁牛耕的使用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治国理政,思想引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各家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不仅是空前的,在后世历史中也属罕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专制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材料中“蜂出并作,各引一端”所指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学派概括其政治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参考示例,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诸子学说在后世治国理政中的具体运用。

事例:商鞅变法运用学说:法家思想说明:战国时期,秦国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任用商鞅主持变法,采取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等措施,使秦国国力大大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主张
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墨子
庄子“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法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上表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请你在表格①②③④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真正的百家争鸣局面是在战国时代……代表百家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包括其分支学派,细考之亦有百家之多。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竟能相安共处,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术界,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曾宪东《战国百家争鸣考》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间。

材料三: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材料四:“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4)根据材料四,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