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建立后逐渐形成了“天下——国——家”的权力配置结构。天子统领天下,天下之域内有诸国,诸国之内又有家,国与家都采取世袭制。起初这种治理结构有利于保证地方政权的建立和稳固,从而推进了中央统一和地方稳定。秦统一后,新的权力配置促成了新的社会统一和整合,各级政府官员基本都由中央统一任命,从而对国家统一和地方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摘编自刘凤雪《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材料二



两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材料三   考古发掘——北魏元邵墓

墓址墓志墓中陶俑
该墓位于洛阳老城东北4公里。元邵墓平面图,其中①处是元邵墓志。墓志写道:元邵,字子开,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孙。陶俑头戴胡式风帽,上身着汉式宽袖大衣,下身则为北方少数民族盛行的裤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写出西周和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所实行的政治制度。说出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作用。
(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说出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北魏元邵墓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23-24七年级上·北京平谷·期末
知识点:分封制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王国问题的解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社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一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护墙的台地,这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已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玉器、壁画等象征身份等级的物品,以及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遗址中的墓葬分四 类,墓葬规模由大到小,随葬品由多到少,四类墓葬极可能代表了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

——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1)写出与石峁古城年代最接近的王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生产发展,出现城市;阶层分化,出现阶级;出现王权和国家。依据材料一,说明石峁古城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理由。

材料二周朝建立后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国一家”的权力配置结构。天子统领天下,天下之域内有诸国,诸国之内又有家,国与家都采取世袭制。起初这种治理结构有利于保证地方政权的建立和稳固,从而推进了中央统一和地方稳定。秦统一后,新的权力配置促成了新的社会统一和整合,各级政府官员基本都由中央统一任命,从而对国家统一和地方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摘编自刘凤雪《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别写出西周和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说出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作用。

材料三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要继承秦的制度,另一方面实行一千余年的旧制度具有强大的惯性,尊重这种传统才能取得楚、齐等地贵族民众的支持,因此西汉初期建立诸侯国,推行郡国并行制。这种做法在汉初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占地不过一郡,他们失去直接治民统兵的权力,已经无法与朝廷抗衡了。

——摘编自孟祥才《先秦秦汉史论》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及其带来的问题。指出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据《史记》裁,商鞅变法前,“秦僻在麻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秋遇之(各诸侯国都把秦国当作未开化的蛮夷之族)”。孝公时秦国内有“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主卑”,外有三晋攻夺秦河西地。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孝公决心奋发图强,下令宣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情编自董成雄、王四达《“商鞅变法”的现代启示》

材料三

据考古发掘发现:北魏元邵墓位于洛阳老城东北4公里;其基志写道:元邵,字子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孙;墓中陶俑(左图)头戴胡式风帽,上身着汉式宽袖大衣,下身则为北方少数民族盛行的裤褶或敷裤。


(1)材料一图A炎帝在阪泉与____(人物)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他们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____(地点)激战,最终打败蚩尤;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他们为中华民族的____;图B人物通过____(制度)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元邵墓反映出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