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原始居民和其所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

材料二   见如图。



(2)材料二所示事物最早出现于何时?

材料三   公元前256年,泰国郡守李冰经过精心设计……在岷江上建造了大型水利工程——□□□。工程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构成。渠首工程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能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

——《中国历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处水利工程的名称。

材料四   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中国历史》


(4)根据材料四、概括促进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
23-24七年级上·河北邢台·期末
知识点:河姆渡人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江南开发的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从远古到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战国时期秦国进行了哪一场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经济能得以发展靠的是什么?
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56年,秦国郡守李冰经过精心设计……在岷江上建造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构成。渠首工程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能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三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的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四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作用。
(2)材料二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技术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农业较前代相比的新发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4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人与古猿的不同。你认为从古猿向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



都江堰示意图

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都江堰的作用。

材料三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到东晋后期,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也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材料四   马克思把劳动比喻为整个社会都在围绕旋转的“太阳”,将劳动视作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据杜羽、方莉《劳动成就梦想--劳动精神述评》


(4)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