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像

关于怎样治国,孔子认为,用政令来约束,用刑罚来整治,只能使老百姓暂时免于罪过却不会使其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教育,用礼仪来要求,不但能使老百姓知道羞耻而且能够使其敬服。孔子还强调,政令宽和,老百姓就会轻慢,得施以刚猛之策进行纠正;政策刚猛了,民众就会受到摧残,得再施以宽和之策;宽、猛互相调剂的政策才是政治和谐局面的由来。

——摘编自陈生玺《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法治》

材料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尊崇儒术,将百家学说排斥官学之外的思想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不仅巩固了汉朝政权,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凝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梦华主编《中国通史》


(1)指出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根据材料一文字,概括孔子治国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接受哪一历史人物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简述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23-24七年级上·陕西西安·期末
知识点:孔子老子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

——摘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摘自《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四: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荨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治国思想是什么?在当时有什么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韩非思想与孔子思想的主要不同之处,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他的这一举措对后世有何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