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65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调研考察时指出,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做好“三农”工作,为支撑农业强国建设做贡献。某学习小组以“三农问题”为主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的资料如下:
朝代资料简介
战国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秦朝灵梁全长30余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西汉楼车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蓄力为动力,一人扶楼,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西汉我国开始种植很多新的农作物,如葡萄、胡桃、石榴等西域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曹魏翻车魏国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具,制成提水工具翻车,翻车既能将水从低处提到高处,便利灌溉。
南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曾任郡太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整理古书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3-24七年级上·湖北武汉·期末
知识点: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陆上丝绸之路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大事记(距今约10000年——魏晋南北朝)

时期大事
距今约10000年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
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大量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战国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战国后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西汉初汉文帝、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西汉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组织人力开挖水渠,治理黄河
西汉出现了耧车,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东汉初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魏马钧改进制成了灌溉工具翻车
东晋南朝时期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
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指出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的农书名称。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例,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不断进步
事件: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移栽
论述:距今约10000年,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国家,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东晋南朝时期水稻开始育秧移栽,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
结论: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则天下安。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题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大事记(距今约10000年—魏晋南北朝)

项目

时期

大事

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

距今约10000

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

东晋、南朝时期

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

生产工具的改革创新

距今约7000

河姆渡人的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春秋后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西汉

出现了楼车,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曹魏

马钧改进制成了灌溉工具翻车

水利工程的兴修

战国后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西汉

重视兴修水利,组织人力开挖水渠,治理黄河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统治者的支持

战国

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西汉初期

汉文帝、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东汉初期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是如何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项目: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
论述:距今约10000年,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国家,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晋、南朝时期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向育秧移栽转变,这是水稻种植技术的重大进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
结论: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