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24
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有哪些积极作用?

材料二:汉武帝破例拔擢狱吏出身的公孙弘为丞相,是让儒士广泛参政的标志。公孙弘四十岁才学《春秋》,竟能拜相封侯,使士人和一般官吏看到要被任用和升迁,必须学习儒经。汉武帝此举,意在树立榜样,使天下“群士仰慕”。

——据张诚《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简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拔擢公孙弘反映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

材料三: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晏子)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爱国如饥渴。——班固
       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曹植
(3)材料三是同学们搜集到人物的名言名句。据此谈谈,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我们的责任与担当是什么?
23-24七年级上·湖北武汉·期末
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这项秦代的改革,是汉代逐步发展的进一步简化字体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结果是楷体字从此一直成为通用文字,直到近几十年才让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如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几种地区性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在造成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的一切文化力量中,文字的一致性几乎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

——摘编自[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2)材料中“这项秦代的改革”指的是什么?该措施有哪些影响?

材料三   汉武帝破例拔擢狱吏出身的公孙弘为丞相,是让儒士广泛参政的标志。公孙弘四十岁才学《春秋》,竟能拜相封侯,使士人和一般官吏看到要被任用和升迁,必须学习儒经。汉武帝此举,意在树立榜样,使天下“群士仰慕”。

——据张诚《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简论》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拔擢公孙弘反映的治国思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