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出身农家,陈胜起义后,他集合三千子弟在沛县响应,自称沛公,后被项羽封为汉王,他能够知人善任,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最终迫使项羽兵败自刎,然后统一天下。汉朝初年,一些皇帝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其了。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他是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王莽末年、农民起义爆发,他抱着恢复刘姓统治的目的也开始起兵。公元25年6月,他正式称帝,重建汉政权,定都□□,史称东汉。

——摘编自《历代帝王传》

材料三   他是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曾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向他献上了《隆中对》,后来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之联合迎战曹军。最终联军大败曹军,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这次战役对于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他”的名字。材料一中的“盛世”指的是汉初哪一统治局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名字和“□□”处的都城名称。该都城也是历史名城,多个朝代曾在此定都,请再举出一例在此定都的朝代。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名字。指出这场“战役”的名称。
23-24七年级上·河北邢台·期末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汉灭亡和东汉建立赤壁之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货币

到汉武帝后期,盐铁专卖已经成为国家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决了武帝时面临的财政危机。盐铁专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豪强望族对黎民百姓的肆意兼并蚕食,桑弘羊称盐铁政策“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

——摘编自刘再起《汉代盐铁政策对我国现阶段经济政策的启示》

材料三   《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南宋诗人陈亮亦称“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摘编自臧嵘《关于光武中兴》

材料四   “夫农,天下之本也。”这是汉文帝的名言,也是他的行政宣言,他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鼓励生产,亲自参加农耕活动,命皇后养蚕,垂范天下。为了恢复生产,文帝十二年改为三十税一,第二年,干脆免除天下田租,直到景帝三年才复收,此后维持在三十税一。一系列宽松的赋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了景帝后期,粮仓里的储粮陈陈相因,流出仓外,府库的钱太多,堆积多年,以致穿钱的绳子烂掉。因此,盛世无一例外都是历史上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摘编自赵威《中国古代的治世》


(1)材料一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作用。
(2)材料二图中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货币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时期采取的哪些举措,促成了“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的盛世名称。
(5)阅读材料四,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一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根据材料一,指出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楚、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摘编自管彦波《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

材料三: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族人民加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汪高鑫《汉代的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位为“汉通西域”作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皇帝除外)。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4)材料三中提到了“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的一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武帝如何处理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6)以史为鉴,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