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道德经》书影                                           图二《论语》书影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一中的两本古籍分别反映了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23-24七年级上·河南驻马店·期末
知识点:孔子老子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战国百家的代表及其主张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墨子

“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庄子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法家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上表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请你在表格①②③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主张
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墨子“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庄子“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法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上表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请你在表格①②③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主张
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墨子
庄子“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法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上表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请你在表格①②③④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真正的百家争鸣局面是在战国时代……代表百家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包括其分支学派,细考之亦有百家之多。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竟能相安共处,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术界,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曾宪东《战国百家争鸣考》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间。

材料三: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材料四:“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4)根据材料四,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