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
面对近代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断求索救国救民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向西方学习】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

——摘编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以俄为师】

材料二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如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走自己的路】

材料三   实践证明,首先占领中心城市,进而取得革命胜利的苏俄模式不适合中国实际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果断转变,走自己的路,开辟出中国革命新路。这条道路,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模式上的伟大创造。

——摘编自何友良《苏维埃革命:建基立业的重要历史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后是如何在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归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这一历程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是在哪一年。列举一例当时中国以俄为师,学习俄国城市中心道路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新路与苏俄模式的不同之处。
23-24八年级上·河南漯河·期末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和主要内容南昌起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马克思亲自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在不同时期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各地相继涌现出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和团体。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如下表

革命道路

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

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

苏联(俄)

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中国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材料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邓小平理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1)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
(2)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谁?请根据材料二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俄和中国革命道路的异同点。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社会主义事业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
(4)综合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网站


(1)材料一中中国人是如何为实现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而进行探索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二:“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梁启超


(2)为实现材料二中“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

材料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请问《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作者是谁?

材料四:历史学家张荫麟曾说过: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的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斗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4)材料四中的“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的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斗”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五:一种理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一种思想,唯有引领时代,方显磅礴伟力。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

材料二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2)写出下图中与材料二梁启超归纳的第二期有关的史实依据。(只写字母即可)

                                        A                                                                    B                                                               C                                                                                                            D

材料三


                                                                      《红船》

A:五四运动后,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广泛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我国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陈独秀发表《劳动者的觉悟》等文章,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B:上海、北京等共产党早期组织加强在工人中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地点出版通俗刊物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帮助工人建立工会
上海《劳动界》沪西劳动补习学校机器工会、印刷工会、纺织工会
北京《劳动音》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3)材料三中的红船见证了百年前哪一开天辟地大事变的发生?A材料和B材料所反映信息为这一大事变的产生创造了什么条件?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