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
近代以来,伴随着外来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乍一看,上海是五个开放口岸中最微小最不起眼的地方……环城修筑的城墙濒临坍塌,已有300年历史了。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

材料二   该条约完全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尽可能地满足外国列强在华日益膨胀的要求,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空前严重的损害     特别是允许        ; 日本对中国危害最大,它标志着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材料三   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毛泽东


(1)材料一中的“五个开放口岸”源于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当时的上海主要丧失了关税主权,在条约中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请将横线处内容补充完整。
(3)张謇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什么时候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23-24八年级上·安徽芜湖·期末
知识点:鸦片战争的影响马关条约、瓜分狂潮张謇及实业活动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近代上海历经沧桑,见证了巨大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乍一看,上海是五个开放口岸中最微小最不起眼的地方……环城修筑的城墙濒临坍塌,已有300年历史了。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创立……1908年吴淞与崇明岛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

材料三: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摘自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四:在上海,欧洲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

——摘自爱因斯坦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日记

材料五:中国产生了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习近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五个开放口岸”源于何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当时的“上海”主要丧失了哪一主权?
(2)材料二中的“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分别是在什么口号下创办的?他们的创办对中国民族工业有何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时务报》和《新青年》创造的“新时代”的含义分别指什么?
(4)材料四中的“革命事件”是指发生于1919年的哪一爱国运动?最能体现其性质的口号是什么?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什么?
(5)中国共产党梦想启航的地方在哪?材料五中“中国产生了共产党”充分展现了怎样的红船精神?
信仰是灯塔,照亮前行的方向。先进的中国人在黑暗中选择信仰,在逆境中坚守信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72年8月11日,包括詹天佑在内的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从上海启程出洋。在1872—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近代官派留学由此开端。

——《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毛泽东

材料三:


材料四:建国后我国工业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


材料五: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请以世纪、年代的表达方式,指出近代中国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的时间。这批幼童留学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毛泽东说这句话的理由。
(3)我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出现在材料三中的哪一阶段?出现这种现象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说明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随着改革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城下之盟”,英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之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材料二:

1885—1913年在中国开办的企业(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

矿业

32家

英国

水电

19家

日本

材料三: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下之盟”的名称。概括“城下之盟”损害了中国哪些主权?并指出“城下之盟”哪一项内容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中国经济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列强能在中国开办大量企业得益于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你同意材料三中“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看到列强的本质是什么?以史为鉴,你认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