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材料一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派禹治水,解除水患,并在年老时让位于禹。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整理自统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说首领位置更替方式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关于西周灭亡的记载

①《清华简·系年》(能最大限度展现先秦古籍原貌的战国中晚期竹简)中记载,周幽王宠爱褒姒,逐申后所生平王至西申,并围平王于西申,申侯联络西戎攻幽王,西周灭亡

②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幽王宠爱褒姒,通过烽火博得褒姒一笑,留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后又废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平王),申侯怒,与犬戎攻幽王,西周灭亡


(2)结合所学,写出西周为巩固疆土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材料二中两则史料关于西周灭亡的记载有不同,按可信程度对其排序,并说出判断理由。

材料三

秦朝政治建制简表   

(这一制度)自秦朝至清朝,历两千余年,基本上都行之有效。经略边疆、稳定社会、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都在中央政府的指挥下运作,上下一体的有效管理不仅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更有助于我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制度名称          
主要内容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统领

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②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将①②处补充完整。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

材料四汉武帝治国大事记(部分)

①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教授《诗》《书》《礼》《易》《春秋》。次年,罢黜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
②公元前127年,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③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人,培养儒生官僚

④公元前118年,下令将盐业和冶铁业垄断为国有,由中央大农令进行统一管理

⑤公元前113年,下令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由中央上林三官统一铸造

⑥公元前106年,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4)仿照示例,从材料四中选择相关联的两个事件,提炼观,点并加以说明。(示例所选材料除外)
【示例】选择事件:④⑤
观点:汉武帝采取措施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说明:汉武帝将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还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23-24七年级上·北京顺义·期末
知识点:大禹治水、禅让制分封制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王国问题的解决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后的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一套新的政治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的中央政权机构则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材料二:实行郡县制,首先是由秦朝政治制度和行政制度的特点决定的。长期采用官僚制使贵族势力不断地削弱,庞大的官僚集团也拒绝分封制。其次,实行郡县制可以加强秦朝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的管理,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够很好地调动一切资源,能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镇守边关,进而巩固统治。

——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材料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个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再成为中央政权的威胁。

——库晓慧《从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演变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材料四:西汉中期,中央统辖的郡县越来越少,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专职监察地方官员一名,监察官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一种制度积久而成。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建立后,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材料四反映出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建立了什么制度?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汉地方政治制度变化的共同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国家继续对统一局面加以稳定和固化,而固化的基本前提是加强对原来不属于秦国管理的各诸侯国的控制。在这种背景下,能够削尾大之势,防止新割据产生的郡县制成为首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后,造就了一批层级分明、规模有别的行政中心城市。郡县制城镇体系是以首都为中心,郡城为枢,县城为枝节的一系列城市组群。

——摘编自魏亚儒《中国城镇发展动力历史演进研究》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社会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积累了相当充实的财富,具备了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实力。经过汉景帝时对诸侯王叛乱的平定,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大为削弱。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下“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摘编自《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三   张骞两次出使,为汉朝与中亚国家的对外关系开了先河,而关于西域诸国国情与地理记载却在客观上为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奠定了基础。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同时,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军事反击,通过三次战役,扫除了匈奴的军事力量,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重要保障。公元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在南、中、北三道的主要战略要地及丝路沿线,进行大规模屯田。

——摘编自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盛的原因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简述该制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汉的哪些举措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朝更替]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巨大的飞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王朝更替与制度创新”为主题的探索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材料一:

朝代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亡国君主
① ______ 夏王桀
约公元前1600年② ______ 商纣王
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周幽王

(1)结合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知识,完成材料一表格序号内容的填写。

材料二   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等国开始强大起来,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

材料三   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地位,如今“政令征战自诸侯出”,霸主实际上取得政治上的最高地位。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

材料四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3)“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孔子对“管仲相桓公”持何种态度?材料中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一态度?

材料五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即在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因为残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据史料记载,春秋初年,有140多个诸侯国,到了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了。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交融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争霸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影响。(回答出两点即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