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
“中国”观念的产生,经历了由多元并存到趋于一体的十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材料二   “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秦汉帝国正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追求国家统一,整合多元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只是哲人的思想和社会趋势,这种思想与社会趋势到秦汉方变成制度性实现。秦朝实施一系列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变革,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秦亡后,汉代统治集团建立大一统帝国模式。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词最初的含义及周天子统治“四方”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狄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政治变革”的影响。
(3)材料三中,汉代“大一统”思想包含哪两方面内涵?请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3-24七年级上·内蒙古鄂尔多斯·期末
知识点:分封制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卫、霍破匈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观念的产生,经历了由多元并存到趋于一体的十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材料二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材料三   太宗以皇帝身份兼有可汗号,这与传统以皇帝为核心的天下观念有所不同,体现出唐初延续了十六国以来逐渐形成的兼容胡汉的政治文化……唐朝在组织形式上并非单一、匀质的,在一体化基础上又呈现为更加灵活的组织形态。

——摘编自刘子凡《“天可汗”称号与唐代国家建构》

材料四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至辛亥革命的2132年间,虽然历朝兴替时往往有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动乱和割据,但相对稳定的地区性政权的存在只有三国时期(计46年)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计272年)……(动乱和割据时期)总计523年,只占整个历史进程的24.5%。其余则都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在汉文化的主要区域有效地行使着政权。

——摘编自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词最初的含义及周天子统治“四方”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汉代“大一统”思想包含哪两方面内涵?请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朝促进胡汉兼容的举措。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家发展的主流趋势。
据学者研究,“中国”一词蕴含的意义极为丰富,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民族概念、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观念的产生,至少可以上溯至商代。“中国”观念是周边部族对中原王朝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产物。这种早期的“中国”认同,经历了由多元并存到趋于一体的十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

——摘编自田广林、翟超《从多元到一体的转折:五帝三王时代的早期“中国”认同》等

材料二:“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等

材料三: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移动的“中国”,各个王朝分分合合,历代王朝中央政府所控制的空间边界,更是常常变化……但中国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观念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中国”一词最初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周天子统治“四方”的政治制度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结束春秋战国和三国鼎立分裂状态的王朝,并分析中国国家发展的主流趋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化、思想上闪耀着光芒。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1:我国最早的文字        图2:统一文字                      图3:汉字的繁体和简体

材料二: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三: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潮主要指的是儒家思想的两位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其一是孔子的的思想……都体现了关注人,重视人的作用。在这个时期强调个人道德的重要性,而不是再次强调神的重要性,认为人有了道德才配天命,而却是用来保民爱民。其他如道家、墨家等,都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摘编自《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四: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秦汉帝国正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追求国家统一,整合多元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只是哲人的思想和社会趋势,这种思想与社会趋势到秦汉方变成制度性实现。秦朝实施一系列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变革,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秦亡后,汉代统治集团建立大一统帝国模式。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秦统一后在全国颁行什么文字?我国汉字的演变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分别有哪些思想体现了人文关怀?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哲人的思想和社会趋势”指什么。结合所学,说明秦朝“政治变革”的结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