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8
“大一统”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久已达成的共识。据此,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始皇建制开一统】

材料一

小组一收集史料如下:
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小组二收集史料如下:

                  秦半两钱
(1)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两个小组收集的史料分别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
(2)根据小组一收集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针对李斯所说的弊端,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小组二收集的史料见证了秦朝巩固统一的哪项措施?
探究二【汉武变制固一统】

材料二   主父偃说(劝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建立侯国)。”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列传》

材料三   “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二,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如何“从其计”?
(5)从材料三划线的两个部分中,任意选择一个方面阐述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探究三【光武提策稳一统】

材料四   建武六年,光武帝刘秀下令精兵简政,提出一系列政策,一次就截并了400多个县,约相当于当时实际控制县数的三分之一:后又“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即大约减少了当时官员的十分之一,达数万人之多,……

——译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6)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光武帝刘秀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他在位时期出现了怎样的社会局面?
探究四【三国建政趋统一】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



                                                                 图一                                                                                图二   三国鼎立
(7)请任举一例图一时期发生的典型军阀混战。将图二三国鼎立局面的方位示意图填充完整,并概括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
23-24七年级上·辽宁葫芦岛·期末
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光武中兴三国鼎立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各民族间的不断交融等因素共同推动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确立制度】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创建了一整套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官吏管理制度,以后历代王朝的有关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

——《浅论秦朝的法律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创立了什么“行政管理体制”?图一反映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什么措施,有何意义?
【巩固疆土】

材料二   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统一思想”和解决诸侯王势力强大问题分别采取什么措施?西汉时期,为“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在军事和对西域的管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调整政策】

材料三   建武六年,光武帝刘秀下令精兵简政,提出一系列政策,一次就裁并了400多个县,约相当于当时实际控制县数的三分之一;后又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即大约减少了当时官员的十分之一,达数万人之多,……

——译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光武帝刘秀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他在位时期出现了怎样的社会局面?
【推行汉化】

材料四   图二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拔拔              长孙
贺兰              
独孤              
…… ……

图三   引入内地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



        胡床                                        椅子
(4)材料四中图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影响?根据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有什么历史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