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711日,“从文物里读懂中国”全国媒体寻根溯源陕西行活动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共同领略青铜器文化。中国青铜器开始于仰韶文化早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到商代中期,青铜器的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而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摘编自《千年古器从沉睡中“苏醒”从此有了“中国”》

材料二   或许那是最坏的时代,是一段征战杀伐、颠沛流离的日子;但那也是最好的时代,中国多样的思想波澜起伏,蔚为壮观。各家学派在思辨中创造出精妙绝伦的故事,留下了恒久流传的精神。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几千年的基因;他们的声音,穿过战火纷飞的年代,穿过喧嚣与沉寂,直击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二集《众声》简介

材料三   文字载体多种多样。在纸发明前,文字曾经铸造、刻写在青铜、石头、甲骨上,也“书于竹帛”——使用竹木简和丝织品作为书写材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考古发现,我国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公元3世纪后,纸书日益普及,最终替代了简帛,成为书籍的主要载体。

——摘编自光明日报《典册存根脉传承谱新篇》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典型器物。归纳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众声”的含义。概括“众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字的载体。(答出两种即可)
23-24七年级上·甘肃白银·期末
知识点:青铜器 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造纸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且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得到发展、传承与传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索文字起源】

材料一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李一《甲骨文与青铜纹样再利用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依次写出中国早期汉字的发展阶段,并指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何时开始?

【感受造字方法】

材料二   如下图



(2)观察表格,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甲骨文常见的造字方法(一例即可)。

【凸显文字地位】

材料三   如下图



(3)依据材料指出秦统一文字采用的书体,说一说文字的统一有何影响(一例即可)。
(4)除了统一文字,秦始皇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两例即可)。

【改进书写材料】

材料四   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

——部编《中国历史》七上


(5)依据材料,纸问世前人们使用哪些书写材料;

材料五   到公元34世纪,书法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楷书和草书,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形成。那时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改良的纸张已经广泛用于书写,并得到发展。

——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6)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写出改进造纸术的关键人物及他所处的时代。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这种纸的优势。

【发展书法艺术】


(7)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纸张对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说出魏晋时期一位著名书法家及其艺术贡献。

材料六   下图为龙门十二品之一的《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拓片。



(8)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出北魏流传下来的新书体名称,分析北魏书法艺术成就卓著的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9)综上所述,从文字的起源发展及科技文化的繁荣你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铜器“何尊”是周代初期一位名叫“何”的贵族铸造的酒器。尊内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铭文记载了西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其中“宅兹中国”(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是目前已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1)“何尊”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依据材料写出“何尊”历史意义?。

材料二:夏二里头时代的二里头都邑,就是当时的“中央之邦”;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作为世界几大原生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东亚大陆,只是到了二里头时代,才正式拥有了可以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提并论的文明实体。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了华夏早期文明的主流。


(2)依据材料判断最早的“中国”是我国的哪个朝代?它的建立者是谁?列举四大文明古国中两个古国的名称和文明成果各一例。

材料三:在辽宋夏金对峙时期,金人一直自称“中国”,金人的这种“中国”意识是古代少数民族对于“中国”认同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历史上,相继征服过中原地区的有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他们进入中原以前,都处于比中原的汉族较低的发展阶段,因此当他们进入中原后,不仅未能改变汉族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反而逐渐被汉族文化所同化,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3)依据材料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的原因。以蒙古族和满族入主中原后的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材料四:“中国”一词体现了我国古代人的一种自我中心意识。当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分成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思想文化亦领先世界,这种自我中心意识由此支撑才绵延数千年。到了近代,中国备受列强欺凌,“中国”意识不再有原本的文化优越。这样,当中心意识的“中国”观念崩溃以后,并与近代基于国家主权的国际关系体系相结合,从而催生出一种仅仅作为种族或地域的国家观念,即民族国家。因此,不论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以“中国”这种简名而自称时,不再有相对于夷狄的文化上的优越感,而仅仅是指一个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政治地理区域。

——以上材料均摘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4)依据材料写出近代“中国”的含义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五:至抗战胜利,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有了很大提升,抗战前、抗战中以“民族自决”为幌子的分离主义运动渐趋结束,“中华民族”的概念至此终于成为中国人不言而喻的族群认同。抗日战争既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一致抵抗,也是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是现代民族国家重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马勇《抗战与民族国家重构》


(5)依据材料写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明显。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上层灰烬很厚,最厚深过六米,位于整个堆积的中上部;中层灰烬较薄,最厚深达四米,位于堆积的中下部;下层灰烬最薄,最厚处只有一米,位于堆积的底部……

材料二:灰烬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使用了火,而且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又可以证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控制火的能力。

材料三:根据先秦文献,自夏启始,废禅让,家天下。以后的中国历史就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央王朝展开了……为了区分前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和王朝时代“对仗”的说法——“古国时代”……以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为代表的时段,即公元前3000~前230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之称为古国时代的早期阶段。

——《“古国时代”》

材料四:长江中游地区的商代青铜文化深受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同时又发展演变出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整体上与中原地区有所差异,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

——《长江中游地区商代青铜文化研究》

材料五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它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材料一告诉我们断定“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是什么?从材料二中找出“北京人”已有“控制火的能力”的理由。火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三回答,“古国时代”指哪一王朝之前?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我们目前了解“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归纳“商代青铜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代青铜器代表一例。
(4)根据材料五,简述“跨世纪大辩论”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结合材料四至材料五的内容,归纳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