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发生水灾、旱灾、虫灾,百姓无以为生,纷纷起来反抗。洪秀全利用宗教组织宣传发动民众,响应甚众,于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

材料二: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开智录》于1901年发表文章《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称:“甲午一败,割地求和,俯首贴耳,任外人之予取予携,不敢稍违豪命,人心板板,民气毫无。义和团此举,实为中国民气之代表,排外之先声矣!彼耽耽逐逐以一鼾睡而目尽我中国人,而狂思妄想豆剖瓜分我中国者,观于此能无废然变计耶!”

材料三: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呼声在中华大地回荡。国体改变了,政体改变了,民主共和的理想就要实现了。然而大盗窃国,帝制复辟,中国又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有识之士仍在黑暗中摸索。

—《近代史纲要——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1)材料一所述的起义爆发后,建立了哪一政权?与以往农民起义相比,该起义有何不同之处?
(2)材料二中留日学生对义和团持怎样的态度?他持这一态度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分别是什么?
22-23八年级上·河北保定·期末
知识点:太平天国的兴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学科素养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归纳】是指能够对比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对相关史实进行分析、总结并运用的能力。

材料一

广州起义

惠州起义

时间

1895年10月

1900年10月

发动者

孙中山

孙中山

结果

失败

失败

后来的社会舆论

“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摘编自孙中山《建国方略》1919年

(1)据材料一,概括社会大众对革命党人的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从清政府的统治角度,说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材料二   晚清地方军政官员势力的扩大和地方主义的兴起

——摘编自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列举发展一、发展二、发展四的具体表现。并简述辛亥革命后地方势力发展的概况。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材料三   马国川:您怎么来看待从辛亥到现在一百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

朱维铮:我的研究只做到五四,我把五四看作一个终点。共和国作为一个体制慢慢被接受,中国人要民主,最大的一次爆发就是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改变,到了五四运动,不仅仅是要求体制的改变,而且要求整个民族精神改变。这个改变至今还在进行。

——摘编自马国川《告别皇帝的中国》

(3)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材料四   清末国人从日文引进了用“党”字来译称的西语“party”概念,当时就有了一场关于“党”的讨论。因为传统汉语中的“党”,贬义非常强,与“党”有关的词如“会党”等都不是什么好词。讨论认为:政党是公民以政见认同为纽带的自由结社、会党是贼船能上不能下的依附性组织;政党只要求彼此政见相合,而会党则要求党员忠于党魁个人;如此等等。

——摘编自秦晖《帝制兴衰:辛亥百年话“传统”》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补充一个有关“党”的贬义非常强的词汇。简要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初次举行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

——《孙中山自述》(摘编)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他总是以“爱国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等鞭策自己。

——引自习近平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九十年以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引自中共中央前总书记江泽民2001年10月9日的一次重要讲话

材料四   我呼吁,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引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庚子失败前后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回答,孙中山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什么?
(3)写出材料三中“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的名称和指导思想,并从政治层面回答此次革命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发扬的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有哪些?
19世纪末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断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年前(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呼唤“救亡”这一口号,要求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一百多年前,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先爆发起义,汉口、汉阳的新军随之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随后,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百年后的今天,国家将举办一系列活动来纪念这一伟大的革命。

材料三   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年份外交大事
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为收回利权积极参与和会
1918年为能参与和会争取主动,中国倾向联美制日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中国收回利权的要求遭拒绝

材料四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称:(苏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上)

材料五   张海鹏教授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请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救亡”口号提出的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联系材料二,简述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洋政府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其“要求遭拒绝”在中国社会引起了什么反响?
(4)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国际社会对中国所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5)材料五中所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由“谷底”到“上升”的转折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