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三十六郡,平百越以后增至四十余郡,郡县制在全国推行。为进一步消除兵患,李斯向始皇帝进言:“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与此同时,为了巩固郡县制,秦朝一直推行移民政策,不断充实新设立的郡县人口,促进生产。秦始皇曾颁布“出其人”的政策,即迁移当地居民,由其他地区的人口移民此地。通过移民措施,政府推行郡县制的社会阻力大减。

——摘编自《罗马行省制与秦汉郡县制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秦朝的国家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样,全国境内的“多民族”被纳入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的范围之内,由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政治上的统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异。

——摘编自《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三十六郡的时间。并归纳郡县制在秦朝得以不断巩固的政策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实行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从国家治理与创新角度你能得出哪一结论?
23-24七年级上·河北沧州·期中
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交流互鉴,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史记·秦本纪》中曰:“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其国家的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全国境内的多民族,被纳入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范围之内,由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政治上的统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异。

——摘编自王震中《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

材料三: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的特征,并列举距今约七八千年“定居于长江流域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一例。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建立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及其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北方民族交流对汉族产生的影响,并说说你对民族交融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