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是如何“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的地方行政措施以及 “国家形态成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
23-24九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
知识点:商鞅变法战国百家的代表及其主张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材料三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什么?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是谁?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的道德规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主张
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墨子“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庄子“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法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上表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请你在表格①②③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