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3
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统一,这是从思想到实践的探索中证明的事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郭沫若认为“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他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变革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鲜花怒放”。

材料二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虽然在政治思想上相距甚远,但都提出了一些统一的主张,如“定于一”“一天下”等。这些主张顺应了历史的趋势,反映了现实的愿望。秦统一至今这2000多年里,统一的时期约占70%,分裂的时期约占30%。即使在分裂时期,仍存在着统一的有利条件:各地区文化上的相通,经济上的依存关系,汉民族的主体作用以及中华民族认同统一的思想观念等。这就决定了社会的发展终会走向分久必合。

——摘编自崔钰《统一:历史的主流与现实的主题》

材料三   “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郭沫若认为“中国的黄金时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谈谈百家争鸣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说说秦朝统一有什么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陈胜、吴广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22-23七年级上·陕西宝鸡·期中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秦朝的建立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第一个提出“大一统”思想的是孔子。他在《春秋》中阐述了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和立国主张。战国诸子百家虽然在政治思想上相距甚远,但都提出了一些统一的主张,如“定于一”,“一天下”等。这些主张顺应了历史的趋势,反映了现实的愿望,使孔子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得到了进一步阐发。

秦统一六国后,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是围绕巩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而制定的。汉承秦制,更重视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此,董仲舒对“大一统”思想进行了系统、理性的阐发,又将“大一统”推广至版图一统、制度一统、民族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

秦统一至今这2000多年里,统一的时期约占70%,分裂的时期约占30%。即使在分裂时期,仍存在着统一的有利条件:各地区文化上的相通,经济上的依存关系,汉民族的主体作用以及中华民族认同统一的思想观念等。这就决定了社会的发展终会走向分久必合。

——摘编自崔钰《统一:历史的主流与现实的主题》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错误”;是以上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未涉及”。
(1)在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得到了系统理性的阐发。
(2)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使统一由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3)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促进统一局面形成的有利因素。
(4)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
(5)大一统思想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准备了思想条件并在其中得到不断完善。
统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经济方面,经过汉初几十年的恢复,已积累起足够的财富,具备一定实力。这样,主张无为黄老之学,显然已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西汉王朝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加强专制。而要使这个政权的统治强化,必须首先改变那种软弱无力的无为而治,代之以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

——摘自林剑鸣《秦汉史》(上册)

材料三   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前提,我国历史上有相当长的分裂时期,但这并不是主流,我国历史上分裂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和民族关系,经济、文化、宗教等不占主导地位。这就使我国历史上分裂缺少必要社会基础。因此,无论怎样的分裂,或者分裂的主体来自哪个民族,最终还是走向统一。

——摘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将治国思想进行调整的原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历史上分裂的主要原因,并概括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材料三
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当时,各家学派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思想,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形成了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风气。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列出两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4)材料三郭沫若提到的“在学术思想上的黄金时代”历史上称为什么局面?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局面有什么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