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城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他们把城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向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时的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试举对外交往的史实一例。

材料二   自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涉波狂澜。


(2)材料二“奉使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远到达哪些地方?

材料三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出现“倭患”的原因是什么?倭寇猖獗之时,谁临危受命南下抗倭?

材料四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限制对外贸易。


(4)材料四反映了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政策带来的危害。
(5)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2-23七年级下·陕西商洛·期末
知识点: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但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对外环境发生了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他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1)材料一的“他”是谁?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是什么?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宋朝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宋朝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

材料三   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材料三叙述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材料四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出现“倭患”的原因是什么?倭寇猖獗之时,谁临危受命南下抗倭?

材料五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限制对外贸易。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5)材料五反映了清政府制定了什么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政策带来的危害。
(6)结合以上材料,请谈谈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给你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