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78
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通常指西汉之后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但生活在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和西域及以西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并非自汉代才开始。

史料①

《穆天子传》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学者认为其位于今葱岭以西中亚沿海一带),并将精美的丝织品作为国礼赠送给西王母的故事。

史料②

阿尔泰巴泽雷克墓(今俄罗斯境内)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凤鸟纹刺绣,刺绣工艺与中国的传统工艺一样,其中的凤鸟形象是楚文化的特色。

史料③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北朝灯树纹锦,其主体花纹表现的是中原上元节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情景。

材料二


材料三   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

西传物品和技术

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丝和丝织品

②凿井、冶铁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1)阅读材料一中三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___。如果要研究汉代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和西域及以西地区人们的交流,你会选择史料____________。(填写序号,不得多选、错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①起点、②途经区域、③最远到达地区的古代名称,说出一位开辟或维护这一“要道”的汉朝功臣。
(3)请你说出西汉为保护丝绸之路设置了什么机构。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2-23七年级上·河北保定·期末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班超、对外交往(汉)陆上丝绸之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示意图:                                                

材料二   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中国丝绸成为罗马人的生活时尚,其特有的质感和稀缺使得它成为罗马贵族热衷的奢侈品。

材料三   史料①:《穆天子传》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学者认为其位于今葱岭以西中亚沿海一带),并将精美的丝织品作为国礼赠送给西王母的故事。史料②:阿尔泰巴泽雷克墓(今俄罗斯境内)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凤鸟纹刺绣,刺绣工艺与中国的传统工艺一样。史料③: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北朝灯树纹锦,其主体花纹表现的是中原上元节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情景。

材料四   丝路精神是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和平合作是丝路精神的核心精髓,开放包容是丝路精神的显著特征,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集中体现,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宗旨目标。就相互关系来看,和平合作是前提,开放包容是保障,互学互鉴是路径,互利共赢是目标。

——摘编自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示意图的名称。说明示意图中的路线与材料二所述史实的关系。
(2)阅读材料三中的三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如果要研究汉代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和西域及以西地区人们的交流,你会选择史料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3)依据材料四,概括“丝路精神”。
丝绸之路与对外交往

材料一   丝绸之路通常指西汉之后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但生活在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和西域及以西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并非自汉代才开始。

史料①


《穆天子传》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学者认为其位于今葱岭以西中亚沿海一带),并将精美的丝织品作为国礼赠送给西王母的故事。

史料②


阿尔泰巴泽雷克墓(今俄罗斯境内)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凤鸟纹刺绣,刺绣工艺与中国的传统工艺一样,其中的凤鸟形象是楚文化的特色。

史料③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北朝灯树纹锦,其主体花纹表现的是中原上元节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情景。
(1)阅读上述三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如果要研究汉代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和西域及以西地区人们的交流,你会选择史料________。(填写序号,不得多选、错选)

材料二


都护府设置在乌垒城,距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距离渠犁的屯田官比较近,这里土地肥沃,位于西域的中心,所以都护府驻在这里。

——依据《汉书·西域传》

注:武帝时常在渠犁、乌垒屯田,以供应汉朝与西域往来的使者。


(2)阅读材料二的图文资料,概括西域都护府设置在乌垒城的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西汉都护府设置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今天的甘肃、新疆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这里发现了很多遗址遗迹,出土了很多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物。

地点悬泉尼雅高昌

出土发现
出土农具、铁制的牛车零件、筷子、谷物、核桃、杏仁、有汉字的木简、公元前1世纪的纸张残片出土蚕茧、桑树种子、织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的锦缎、印有铭文“君宜高官”的铜镜,发现炼铁工人的住所和炼铁炉残迹,及一座佛塔出土最古老的伊朗萨珊王朝的银币,出土公元5世纪左右的基督教壁画“圣枝图”,出土公元399年至423年古抄本《论语》《孝经》
(3)悬泉、尼雅和高昌是亚欧各地文明的交汇之处。阅读上表,挑选符合下列表格要求的文物或遗址(每个类别挑选三件)。
类别遗址遗迹与文物
体现中原文明传入
体现域外文明传入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西汉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丝绸之路与对外交往

史料①:《穆天子传》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学者认为其位于今葱岭以西中亚沿海一带),并将精美的丝织品作为国礼赠送给西王母的故事。

史料②:阿尔泰巴泽雷克墓(今俄罗斯境内)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凤鸟纹刺绣,刺绣工艺与中国的传统工艺一样

史料③: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北朝灯树纹锦,其主体花纹表现的是中原上元节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情景。

材料一:丝绸之路通常指西汉之后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但生活在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和西域及以西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并非自汉代才开始。

(1)阅读上述三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如果要研究汉代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和西域及以西地区人们的交流,你会选择史料_____。(填写序号)

材料二:

都护府设置在乌垒城,距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距离渠犁的屯田官比较近,位于西域的中心,所以都护府驻在这里。

——依据《汉书•西域传》注:武帝时常在渠犁、乌垒屯田,以供应汉朝与西域往来的使者。

(2)阅读材料二的图文资料,概括西域都护府设置在乌垒城的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西汉都护府设置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今天的甘肃、新疆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这里发现了很多遗址遗迹,出土了很多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物。

地点悬泉尼雅高昌

出土发现
出土农具、铁制的牛车零件、筷子、谷物、核桃、杏仁、有汉字的木简、公元前1世纪的纸张残片出土蚕茧、桑树种子、织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的锦缎、印有铭文“君宜高官”的铜镜,发现炼铁工人的住所和炼铁炉残迹,及一座佛塔出土最古老的伊朗萨珊王朝的银币,出土公元5世纪左右的基督教壁画“圣枝图”,出土公元399年至423年古抄本《论语》《孝经》
(3)悬泉、尼雅和高昌是亚欧各地文明的交汇之处。阅读上表,挑选符合下列表格要求的文物或遗址(每个类别挑选三件)。
类别遗址遗迹与文物
体现中原文明传入                                
体现域外文明传入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西汉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