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5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英国卓越的戏剧家,他创作了《哈姆雷特》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借助作品中的人物之口,热情讴歌人的伟大和高贵,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3》

材料二   18世纪,德国诞生了一位天才的作曲家——贝多芬(1770一1827年)。《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这首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它用全新的风格,表达了贝多芬对英雄的理解,是一部不朽之作。该曲原本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请求,为拿破仑而作的,但在发表时,贝多芬得知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便愤怒地去掉了拿破仑的名字。

——摘编自统编教材《世界历史》

材料三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一1910年)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描绘出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托尔斯泰在小说中一方面猛烈抨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托尔斯泰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

——摘编自统编教材《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二,指出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的作品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思想主张。任选其中一部,举例说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三,指出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创作的特点。
(3)综合三则材料,指出上述文学或艺术作品反映的时代发展趋势。
22-23九年级上·河南商丘·期末
知识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近代文学——托尔斯泰近代音乐和美术——贝多芬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科学文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走近科学】

材料一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个名人进行介绍。

【走近文学】

材料二

(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1353年)
揭露教会的腐化与贪婪,抨击教士的丑行,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16世纪末)
歌颂人的伟大和高贵,展现了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势力的罪恶。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19世纪早期)
以资产阶级的发迹与封建贵族的没落为中心,描绘了法国整个社会的变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
(俄国)托尔斯泰(复活)(19世纪末)
抨击了沙皇专制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俄国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
(2)依据材料二,概括薄伽丘与莎士比亚作品在思想价值方面的相同点。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归纳四部作品反映的时代发展趋势。

【走近艺术】

材料三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用全新的风格,表现了他对英雄的理解,是一部不朽之作。该曲原本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请求,为拿破仑而作的,但在发表时,贝多芬得知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他愤怒地去掉了拿破仑的名字。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九˙下)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分析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从“为拿破仑而作”到“去掉了拿破仑的名字”的原因,体现了贝多芬怎样的个人理想?

【感悟历史】

材料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关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摘自光明日报《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


(5)综上材料,说明文学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音乐源于生活,是灵魂深处的语言,是人类文化的凝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西欧的音乐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古希腊并未传下堪资借鉴的实例,因此与其说是希腊古典风格的再生,毋宁说是新风格的创立……世俗音乐在这个时代也得到了重视,同时世俗音乐的原理与圣乐的原理结合在一起,在音色和感染力方面有了重大进展……从宗教感情转向崇尚理性和追求人性的发展,强调直接可感的人的心境和感情的表达。

——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5—16世纪西欧音乐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音乐发展体现的核心思想。

材料二



                                图一 《马赛曲》                                                                                                                 图二 《国际歌》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上面两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英雄交响曲》于1803年开始创作,1804年完稿,原稿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贝多芬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这部交响曲的构思,完全出自贝多芬作为一个共和主义者的意愿。当时,贝多芬真挚地崇拜拿破仑,把他看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英雄,并拟定将这部交响曲题名献给他。但是,就在这部交响曲刚刚脱稿之后,贝多芬得知拿破仑于1804年5月18日接受了皇帝的称号。此时,贝多芬的心灵遭到极大的伤害,他愤怒地撕掉了总谱题赠的那一页。


(3)根据材料三,简述贝多芬对拿破仑出现不同态度的原因。这体现了贝多芬怎样的个人理想?
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改变了社会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品主要思想(内容)
《神曲》作品借梦游“地狱”、“天堂”、“炼狱”三界,描写现实生活的各种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将专横跋扈的教皇被放在地狱中,接受严酷的刑罚,作者崇敬的人在天堂里享受幸福。
《蒙娜丽莎》作品不同于中古时期以神为题材的传统,歌颂了人自身的美丽,呼唤着人性的觉醒,歌颂了生命的可爱之处。
《哈姆雷特》作品中称赞人是“了不起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和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根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部作品所体现的共同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简述这一思想主张对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以下是部分歌曲节选



(2)结合所学,仿照示例,从材料二中任选一首歌曲加以说明。(示例除外,4分)
示例:《英雄交响曲》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体现了贝多芬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英雄的理解和崇拜情感。

材料三   近代历史上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科学中心时间概况
意大利1504—1610受文艺复兴运动影响,近代科学革命是从意大利开始的,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奠定近代力学的基础。
英国1660—1760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独立学科。这一时期,英国成为欧洲科学的中心,吉尔伯特、哈维等科学大师都是英国人。
法国1760—1840启蒙运动使近代科学精神在法国广为传播,大革命中诞生的民主政制认识到科学的进步意义,从而使法国一跃取代英国成为欧洲科学强国。
德国1875—1920从1851年到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技术科学上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6项,法国占65项,美国占33项,德国占202项,德国已居明显领先地位。德国科技领先地位一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

——摘编自潘教峰《解读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成为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