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3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这其中“大一统”理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总书记专门提到了“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

篇目一、史料说史


材料一   一法度量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皇本纪》

材料二   “六王、七国之难作者,诚失之与疆大,非诸侯国治国之咎。其后遂皆郡县治民,而绝诸侯之权矣。……”“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制,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制,莫不从制。从制则天下安矣。”

——(东汉)荀悦《前汉纪》

材料三   汉武帝时代是两汉时期在识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历史阶段,“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当时的“儒雅”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笃行”之士如石建、石庆,“质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贤”之士如韩安国、郑当时,“定令”之士如赵禹、张汤,“文章”之士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之士如东方朔、枚皋,“应对”之士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历数”之士如唐都、洛下闳,“协律”之士如李延年,“运筹”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张骞、苏武,“将率”之士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受遣”之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历史上留有盛名……正是由于汉武帝身边集聚了一个在文化资质上同样“后世莫及”的人才群体。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1)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有: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等多种类型。图一和材料一分别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那些措施。
(2)请根据图二“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说说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说汉武帝为了实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而采取的政治措施是什么。汉武帝为加强对思想的控制,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外阅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人才”,并为其撰写小传。(不可照抄示例)

示例:桑弘羊,西汉名臣、杰出的政治家、我国第一个提出工商富国的思想家。为了解决汉武帝时因抗击匈奴出现的财政危机,主管财政的桑弘羊制定实施了税收改革、官田租借、币制改革、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一系列措施。有效保障了西汉抗击匈奴的战争,为武帝推行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2-23七年级上·贵州黔南·期末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王国问题的解决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政治上的创新和改革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摘编自部编人教《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的国家治理基本模式。

——摘自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秦始皇汉武帝
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实施①,削弱诸侯国势力
经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材料四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五   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西周时期哪一项制度?根据材料指出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被分封的宗亲和功臣需要承担什么义务?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二是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材料二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丞相职能是什么?
(3)将上表①②处补充完整。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的政治特征。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次变法?材料五是“魏主”的哪次改革?材料中“北语”、“正音”体现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从这些改革中得到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