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危机再次从海上来。侵略者直接逼近了大清国的首都,强盗们的大火焚毁了大清国时代心头虚幻的“上国尊严”。

材料二:内外交困下,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诏谕”。由清政府主导的自救探索开始了。这一探索能否帮助清王朝实现国家的自强,30多年以后,这一问题有了答案。

材料三:早在1894年,一个广东人北上,希望拜见李鸿章,表达“倡兴新政”的主张,遭到拒绝。之后开始用革命的方式探索救国之路。此时,另一个广东人康有为试图变法维新,来挽救清政府的危亡。


(1)材料一中“危机再次从海上来”指的是哪次侵华战争?“强盗们的大火”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的“自救探索”指什么?“30多年后的答案”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广东人”指的是谁?“用革命的方式”救国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4)这两个广东人救国之路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22-23八年级上·吉林白城·期中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洋务运动的评价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纪录片《复兴之路》

(1)材料一种的“上谕”开启了哪一运动?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学习西方。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2)材料二中“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康有为、梁启超探索新的救国之道指的是什么事件?

材料三   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

——孙中山

(3)材料三中孙中山“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四   中华民国建立后,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首先必须使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他们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国建立后,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方面掀起了什么运动?
(5)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西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