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4
民族危机、国家危亡之地,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奋起反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写出材料中“少数人”里的两位代表性人物。根据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这些“少数人”是如何“学西洋”的?

材料二   洪秀全想平均地权,虽未实行,也足表现他有相当政治家的眼光。他的运动无疑的是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材料二中“他的运动”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洪秀全“有相当政治家的眼光”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三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材料三中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和康有为主张的“全变”分别是指什么?

材料四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待中国也。

——英国外交副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的演说


(4)根据材料,分析英国外交副大臣的主张及提出此主张的原因。
22-23八年级上·山东淄博·期中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评价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国家民族危亡之时,中国总是涌现出一批勇敢的人,为中国探索出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数大臣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少数人”里的两位代表性人物。举两例说明这些“少数人”是如何“学西洋”的?
(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变行新法”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辛亥革命有何影响。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有何特点?
“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想通过努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共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义》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个阶级的主张?针对这种思想,这个阶级开展了什么运动?
(2)据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两位代表人物是谁?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康有为主张的“全变”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什么进步?
(4)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